在平等就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任何基于性别、婚育、年龄、外貌的区分都值得警惕。

▲某航空公司招聘面向年龄25至40周岁女性开放客舱乘务员岗位,已婚已育者优先,引发舆论关注。图/IC photo
文| 关东客
近日,某航空公司发布的“空嫂”招聘公告引发舆论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该招聘面向年龄25至40周岁女性开放客舱乘务员岗位,已婚已育者优先。
消息一出,瞬间引发网友热议:为何叫“空嫂”,不继续叫“空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解释称,早些年在民航业内就有“空嫂”的提法,主要是为了和未婚未育应聘者进行区分。
在招聘客舱乘务员岗位中,明确提到“已婚已育者优先”,这明显让未婚未育者失去了机会,虽然是为了和以往招聘做出区分,涉事航司也难免有歧视之嫌。
此次招聘之所以引发关注,或就在于招聘的是“空嫂”,其与“空姐”虽一字之差,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招聘策略的调整,更是社会对女性职业角色认知的深层博弈。
在传统航空业的叙事中,“空姐”二字被赋予了太多超越职业本身的想象——青春靓丽、未婚未育的形象标签,让这个职业长期笼罩在特定的审美期待之下。
而“空嫂”的提出,则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群体:她们或许不再年轻,却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她们身兼母亲与妻子的多重角色,却依然怀揣职业理想。航空公司解释此举意在区分应聘者的婚姻状况,这种坦诚背后,暴露的恰恰是职场中长期存在的分类逻辑。
问题的核心在于,社会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姐”与“嫂”的标签来定义飞行中的服务者?这种基于婚姻状况的区分,无形中强化了以婚育状态评判女性价值的陈旧观念。在平等就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任何基于性别、婚育、年龄、外貌的区分都值得警惕。理想的职场生态,应该是每位劳动者都能以其专业能力获得平等对待,而不必被各类标签定义其职业身份。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招聘将年龄门槛放宽至40岁,打破了航空服务业长期存在的“青春饭”迷思。这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正在走向多元,经验、阅历与稳定性同样值得珍视。当30多岁的母亲与20多岁的毕业生在同一客舱提供服务时,她们展现的不同人生阶段的专业素养,本身就是对职业多样性最生动的诠释。
纵观全球航空业,年龄多元化早已不是新鲜事。欧美多家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年龄跨度极大,五六十岁的空乘人员凭借专业服务和丰富经验,同样赢得乘客信赖。这种超越外貌与年龄的职业认知,值得国内同业深思。
这场由称谓引发的讨论,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表明公众对平等就业的关注已从基本权利层面,延伸至语义符号的细微之处。这种敏感,正是社会文明水位提升的表征。
对企业而言,在追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更需关注语言符号蕴含的价值导向。与其执着于“空姐”“空嫂”的区分,不如将重点转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
毕竟在万米高空,乘客真正需要的是专业、温暖、可靠的服务,而非服务者的年龄标签或婚育状况。航空服务的天空,应该为所有热爱这份职业的人平等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