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一黄金周过后,汽车销售顾问小李发现自己的工作少了项固定内容,每周一上班先扒各家车企的销量周榜。
这个从2023年3月诞生的“行业风向标”,在刚满两岁半时彻底没了踪影,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谁能想到,这个让整个行业“每周绷紧神经”的榜单,起点竟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降价潮。
2023年3月,湖北政府砸出补贴,雪铁龙C6直降9万,“21万的槽点满满,12万的毫无破绽”成了当时的网络热梗。
就在燃油车忙着清库存时,理想汽车悄悄打破按月发销量的规矩,甩出行业第一份周榜,当月交付量直接冲到20823辆。
这下其他车企坐不住了,从“骂理想搞事情”到跟着发周榜,只用了不到俩月。
汽车圈两年半的“卷王”狂欢落幕
周榜就像根鞭子,抽得车企动作越来越变形。
传统车企原本六八年才换代,现在恨不得半年就改款。
极氪001最夸张,2023到2024年连推三代车型,最短间隔才6个月,老车主刚提车就成“旧款”,闹得怨声载道,销量反而忽高忽低。
智界的操作更让人看不懂。
2023年11月首款车S7上市,叫好却交不出车;2024年4月又开发布会说“解决交付难题”;到2024年11月,干脆换个名字叫R7再发一次,入门价还降了不少。
这种“一年三上市”的操作,别说中国市场,全球百年汽车史都少见。
直到2025年3月,中汽协终于出手,发倡议书叫停周榜,说这玩意儿“误导市场”。
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后来直接开怼:“有了周榜是不是还要日榜?”可第三方和自媒体还在发,直到十月黄金周后才彻底销声匿迹。
新能源霸榜,BBA只剩个零头
周榜消失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反攻”。
2023年3月时,新能源渗透率刚26.6%,上榜的11款新能源车全是特斯拉、比亚迪那几家的;到2025年9月,渗透率飙到58.37%,单月销量是燃油车的1.4倍,15款上榜新能源车来自8家企业,明显热闹多了。
老“神车”一个个谢幕。
2023年还卖5.6万辆的比亚迪宋PLUS,2025年10月被官宣成“海狮06的前代”,彻底退出舞台。
曾经的豪华巨头BBA更惨,2023年还有三款车上榜,2025年就剩奥迪A6L在撑场面。
新势力倒是杀疯了。
2018年后成立的小米和问界,2025年9月直接有三款车上榜,成都地区小米YU7卖1317辆、SU7卖1276辆,问界M8也有1148辆。
加上蔚小理、零跑和特斯拉,这“BIG6+1”能跟比亚迪掰手腕了,八个品牌占了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
传统车企里只有广汽丰田算稳住了,2025年9月卖了71220台,凯美瑞单月20517台,比特斯拉Model3还多,锋兰达、威兰达加起来卖2.5万多台。
反观广汽系其他品牌,本田、传祺、埃安全跌到三十名开外,只剩丰田硬撑。
9月70款新车扎堆上市
车企这么疯,很大原因是盯着补贴的“倒计时”。
2024年4月国家出了以旧换新政策,报废旧车买新能源车补1万;三个月后直接翻倍到2万,买燃油车也补1.5万。
这政策太管用,吉利星愿十万内的车,一年就卖了40万台。
可到2025年10月,风向变了。
全国16个省市暂停补贴,就北京还能正常申请。
更要命的是,2025年底后新能源购置税要从全免变减半,30万的车得多交一万多税。
于是车企开始“最后的疯狂”。
2025年9月光新车就上了70多款,是2024年同期的两倍。
成都车展前后更热闹,捷达VS8、第四代逸动、领克10EM-P扎堆亮相,极狐T1预售破2.5万台,新一代智己LS6订单直接冲5万。
9月最后一周就有30多款车开卖,销售顾问连吃饭都得轮着来。
结语
现在周榜没了,补贴也在退坡,但汽车圈的惯性还停不下来。
毕竟从2018年新能源渗透率1.42%,到2025年9月的58.37%,这股势头太猛。
有人说2026年3月会是个转折点,购置税正式减半后,车企可能不会再盲目改款、扎堆上市。
但看看小米、问界还在扩产能,比亚迪海狮06刚接棒宋PLUS,广汽丰田又在推新能源版凯美瑞,这场竞争显然不会因为一个榜单的消失就结束。
就像中汽协说的,周榜只是个表象。
真正的较量,还在新能源与燃油车、新势力与老车企的角力里。
至于市场能不能回归理性,或许得再等下一个“30个月”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