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薯(富书作者)
你身边中有没有有这样的家长?
踮起脚尖,拼命“富养孩子”,想把孩子挤进更高的圈层;
眼睁睁看着孩子患上“手机依赖症”,却不加以制止;
他们在外人面前过度维护孩子,却助长了孩子的脾气。
先人有言:放纵的爱,结出的往往是苦果。
当许多家长放松对孩子的管教,认为孩子随性胡闹是小事时,他们已经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长大后也会受到社会的惩罚。
我发现,这样的家长,往往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质:放纵孩子攀比,放纵孩子看手机,放纵孩子任性叛逆。


朋友家只有一个孩子,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朋友都会及时满足。
有一次朋友孩子放学回家,向妈妈哭泣:“妈妈,同学买了AI机器狗,我的不是智能的!”
朋友说:“峰儿别哭,妈妈明天给你买一个更智能的!看看谁得更厉害。”
刚过了一天,孩子就拿着新玩具出现在了小区楼下广场,吸引了很多小伙伴们围观,争先恐后跟着小明的机器玩具跑。
朋友此时心中也无比自豪。
一个月后,峰儿又有新的要求了。看见同学背着POLO小学生书包,便觉得自己的不好,想要买同款。
朋友觉的书包对于孩子,就好比服装对于人,会增加气质。
一查价格1000元,犹豫了一下买了。
半年后,孩子走在路上,看见有人穿着“脚感之王”的耐克跑鞋,便非要买,还跟着那人身后走了好长一段路。
妈妈询问价格1500多元,但想想自己小时想买却不能买的高跟鞋,瞬间下定了决心,不能苦着孩子。
就这样,从玩具到球鞋,孩子的要求一次次升级,孩子一次次在同学面前“更胜一筹”。
孩子爸爸告诉她别太惯着孩子,她反驳说:“社会就这样,不能让咱们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小明十岁生日的前夕,小明跟妈妈说,我同学过生日她妈妈给他包了一个游乐场,咱们能不能也包一个轰趴馆,来一个生日派对。
妈妈打了电话问了价格,顿时傻眼了,第一次尝试拒绝:“孩子,这太贵了……”
话未说完,峰儿哇地哭了:“别人过生日都能包游乐场,为什么我却不能包轰趴馆?!”
这句话一下子惊醒了妈妈,原来是以前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所有事情,才导致现在的后果啊!
孩子的攀比,其实准确来说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祟,家长只有管住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
你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的起点,恰恰是孩子迷失方向的起点。
超出自己能力的“富养”,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盲目和虚荣。
与其追求外在的品质,不如将 “内在学习能力”培养好。
其实真正的爱,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在恰当的拒绝中,赋予他面对世界的力量。


周末我和朋友们聚餐,可等饭菜端上桌,几个孩子却不见了踪影。
找了一大圈,原来都躲在书房里玩游戏。
好不容易喊来吃饭,可几个孩子手中的“操作”却是停不下来,一边喊着“跟上,快点”,一边囫囵吞枣地扒着饭。
等大家吃完饭后,孩子手中的手机却怎么也抢不过来。
这位朋友宝妈说孩子没玩手机前,又听话又乖巧。
孩子每次考试都很好,老师经常夸赞孩子,说孩子学习很努力,自律性很强。
后来一个假期,因为父母没时间管孩子,孩子迷恋上看手机。
妻子经常提醒孩子父亲少让孩子看手机,孩子父亲心想:“现在都什么社会了,谁不看手机啊,看看手机有什么事。”
有了父亲的庇护,孩子更开始肆无忌惮的玩手机,每天早上醒来就要手机,甚至吃饭时都要把手机摆在桌子上,边看边吃。
每天放学回家,也总是先看手机,家长照常满足。
很快到了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孩子成绩直线下滑。
父母看着孩子不及格的卷子,内心涌起阵阵疼痛……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说:“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
手机成瘾最重要的是破坏了孩子来之不易的自律和习惯。
孩子长期沉浸在碎片化的手机世界里,大脑便会萎缩,失去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我们家长要在孩子接触手机初期就做好引导与管控,多花时间陪伴,用丰富的活动代替手机,别让一时疏忽毁了孩子的健康与未来。


有次出差在高铁上,曾遇到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一对年轻父母带着一位孩子坐火车,那时正是中午的时候,车厢里很安静。
小男孩在座位上,用手不停地掰着座椅前面的小桌,上下翻转,嘴里不停地喊着:“打开车门,关上车门”。周围的乘客都在默默忍受着,心里想着但没有说出口。
后来,不知什么缘故,小男孩在座位上大哭大闹,还站在座位上跳来跳去,持续将近一个小时。
孩子父母坐在那里看手机,也不加以制止。
突然小男孩一不小心将旁边乘客的水杯撞倒在地,打碎了。
打碎之后,孩子仍未停止打闹,乘客劝阻说:“你该好好管管你家孩子。”
那位年轻的母亲不仅不向乘客道歉,反而还嚣张的说:“孩子还小,不懂事,我管不了他!你这辈子别生孩子了!”
最终乘警出手,化解了这场闹剧。
父母纵容,便是孩子的帮凶。
孩子还小,应该是教育的起点,而非纵容的借口!
作为家长,不要时刻为孩子遮挡不必要的“风雨”,适当让孩子尝些“苦头”,有助于其走向正确的道路。
父母是孩子与世界链接的第一人,你传递的是“规则”,还是“任性”,决定了孩子未来能够看到的什么样的“风景”。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无法重来的单程旅行。
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攀比中失去理智,在手机里逃避,在任性中成长,每一个清醒的父母都会感觉到无比心痛。
爱,从来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深谋远虑中的担当。
与其放任不管,不如要用引导来制止攀比,用陪伴来对抗沉迷手机。
适当的管教不是束缚孩子,而是在为孩子的人生大厦夯实地基。
作者简介:红薯,富书专栏作者,一个80后大叔,用文字作炉为你“烤”出生活的甜。你的事才是头等大事,生活就是哄自己开心,睡前原谅一切,看似原谅他人,实则放过自己,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允许万物穿过自己,本文:爸妈精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精读妈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