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吕云娜)为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高效精品地理课堂,近日,淄博六中组织开展“秋实杯”地理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紧扣不同学段教学重点,高一年级聚焦《生物圈与植被》知识新授、高二年级深耕《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体系构建、高三年级攻坚《海水的性质》复习备考。六位教师立足学生认知基础与学习经验,精心设计互动环节、巧设探究情境,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与解题方法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让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观落地生根。

韩晓雨老师创新教学形式,以校园为天然课堂,带领学生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植被调查实践活动,将抽象的地理理论与身边的具体植被紧密相连。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程莹莹老师以鄱阳湖丰水期与枯水期面积差异导入,以探秘“千变大湖鄱阳湖”为主线,从认识陆地水体类型、分析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到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课堂重难点突出,讲解详略得当,小组探究活动清晰明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吕云娜老师以赵孟頫《趵突泉》一诗巧设开篇,使学生在诗文赏析中自然切入地理视角,探寻趵突泉、大明湖等水体的内在关联。课堂以“赏泉城之水:识陆地水体类型”“析泉城之水:探水体相互关系”“享泉城之水:谋人水和谐共生”为脉络,一镜到底、层层递进。课上学生积极互动、主动探究,在思辨与讨论中深化地理认知。

魏健老师以“红海”为核心案例,串联起海洋热极成因、世界最高盐度海区探秘、密度流对航运影响等问题,课堂探究层层深入,从单一性质分析到多性质关联应用,形成完整逻辑链条。在核心案例之外,延伸北极航道、台湾布袋盐场等实例,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安涛老师以生活实例为线索,从小黄鱼洄游路线变化、红海与波罗的海盐度对比分析,到“海中断崖”现象动画演示,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究海水温度、盐度与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每个知识点讲解后均设置变式训练与高考真题专项突破,落实“讲一练一”的高效课堂模式。

郭连发老师首先通过展示课标与考情、分析高考趋势,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重难点;随后选取典型例题深入讲解,系统梳理海水性质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盐场形成条件模型,提升综合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利用课后习题进行变式训练,巩固所学。

一堂好课,是思维的碰撞;一次异构,是成长的阶梯。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展现了地理教研组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更促进了教学经验的分享与教学智慧的共生。以研促教,以教促长,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将继续深耕课堂、聚力教研,在探索优质地理教学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让每一堂课都绽放出更绚丽的教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