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节气里的
冬日意趣
伴着日渐浓厚的冬意,博物馆为小朋友打造的立冬主题课堂顺利结束。这堂充满童趣的节气课,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解锁了冬天第一个节气的奥秘。
课堂上,老师结合儿童认知特点,生动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并聚焦“立冬”这一冬季首个节气,清晰阐释其“冬始也”的核心含义——标志着万物进入收藏、休养生息的季节。
首先,老师简要介绍古代立冬习俗:古人将立冬视作重要时间节点,会通过补冬、祭祀等仪式,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期许。这些习俗的核心内涵,至今仍在现代家庭团聚、冬季养生的传统中延续。
随后,老师重点对比解析南北方立冬民俗的差异:在北方,立冬吃饺子是标志性习俗,既源于“饺子形似耳,食之可御寒”的民间说法,也暗含新旧季节交替的吉祥寓意;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储菜”的传统,通过腌制酸菜、窖藏萝卜白菜保障冬季食材供应。在南方,“晒冬菜”是普遍习俗,家家户户晾晒、腌制蔬菜,制成风味食材;“打糍粑”则是特色活动,将蒸熟的糯米捶打制成软糯糍粑,搭配黄豆粉、红糖食用,口感与寓意兼具。孩子们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家立冬习俗,进一步加深了对节气文化的理解。
立
冬
最后,孩子们用黏土材料开展手工创作。在老师引导下,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塑造出树木、雪人等元素,将课堂所学的立冬节气意象转化为具象作品。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专注投入,作品充满童真与创意;完成后大家纷纷展示分享,现场氛围热烈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