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个博士都快赶上买套房的首付了?上海交大2026年博士招生简章一出来,直接把人看懵圈,计划招5000人就算了,全职会计博士一期学费居然要52万,非全日制更是飙到78万,这可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专硕学费的七倍!

更离谱的是,这还不是独一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这些工科强校,2026年博士招生计划预计也都要超5000人,国内至少三所顶尖高校要迈入博士扩招5000人俱乐部。
上海交大这5000人的招生规模,较2024年的3500人涨了近40%,较2025年的4000人也涨了25%,这扩招速度简直像开了加速器。

对比一下国外更让人咋舌,美国哈佛大学2024至2025学年才招1366名博士生,还不到上海交大的三分之一。
2022年中国博士毕业生都到8.6万余人了,远超美国的5.7万余人、英国的2.8万余人,可咱们的科研基金总量还没到全球第一呢。
说实话,我真没搞懂这操作。博士本来是培养顶尖科研人才的,现在怎么越看越像高校的创收项目?深挖一下才发现,背后全是经费压力的猫腻。

以上海交行为例,2024年各项收入超300亿元,但公共预算拨款只占17%,科研经费还因为外部环境在下降,不搞点副业根本撑不住。
学术型学位就业前景一般,学生不愿掏高价,传统专业学费又受物价部门管着不能乱涨。
高校就把主意打到了专业学位上,一边压缩学术型学位招生,一边扎堆开热门新专业,打着就

业导向的旗号抬高学费。
从招生目录就能看出来,热门理工科学院招得最多,人文社科类直接被边缘化,这些高价专业学位大多偏向市场应用,压根没多少基础研究的沉淀。
可问题是,扩招出来的博士根本没地方去啊!博士培养的初衷是往科研机构和高校送人才,结果过去几年不足三分之一的博士毕业生能进学术界,剩下的全挤破头往体制内和企业钻。

就算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985高校,博士生想进其他985任教几乎不可能,211高校的非升即走考核能把人逼疯,先当2到3年师资博后,考核过了才能留任讲师,之后还得一路闯关晋升。
层次低的双非院校吧,虽然考核松点,但问题一大堆,博士生都不愿去,最后形成招生多、岗位少、适配难的死循环。
更让人揪心的是,要是更多高校跟着清华、上海交大按25%的比例扩招,博士就业难度至少得涨25%以上,就业岗位可没法同步增加啊。

这波操作最坑的还是普通家庭。以前教育是寒门子弟翻身的跳板,现在52万的学费门槛,直接把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挡在门外。
要知道,现在很多博士生每月补贴还不到一千五,七成以上得靠家里接济,三成家庭甚至要借钱供孩子读博。能负担起天价学费的,大多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拿个博士学位,不过是多一层光环巩固优势。

长此以往,教育公平都成空谈了。经济精英手握财富、学位和影响力,打破政治、知识、经济精英的制衡,社会权力结构都得变味。
更糟的是学术生态也被搅乱了,青年教师为了应对短期考核,只能扎堆发低质量论文,基础研究没人搞,甚至可能出现关系硬、运气好就能晋升的情况,真正有才华的科研人才反而被埋没。

说到底,扩招本身不是坏事,但把博士教育当成摇钱树就太过分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赚钱,博士学位更不该成为阶层固化的工具。
顶尖高校得有顶尖高校的担当,不能光想着怎么创收,忘了培养人才的初心。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金钱成为学术追求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