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从古至今,我们都承受了“等级”生活。
父母是比子女高一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是子女人生方向、爱好发展等方面的控制权。
如有一天,你做了父母,还抱怨子女无法管控,各种失望,那哪里出了问题呢?
想明白了,所谓生儿育女,其实是一种轮回。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正如史铁生说:“十几岁时不经意间 射出的那颗子弹, 十几年后正中了我的眉心。”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做父母,不知父母恩。很多人感悟到这道理之后,开始把大道理,告诉子女。
父亲告诉儿子,自己来时的路,有多少是弯路。儿子却怎么也拦不住,非要走一段弯路。
多少调皮的孩子,上学路上,非要拐进某个胡同,父亲怎么也拉不住。
父亲告诉儿子,某个街头,有一个疯子。千万别去。
儿子呢?非要去看看。父亲的话,反而激发他的好奇心。
母亲反复唠叨,学习要用功。自己当年,就是某些功课不好,导致考不上好的大学,得不到某种岗位。
儿女呢?捂住耳朵:“我不听,我不听。”
母亲还拉着女儿,一本正经地说,某个男孩子,真的不靠谱。当初的自己,就是如何被男人欺骗,熬了很久,才走出感情失败的影子。
女儿点头,似乎懂了,又似乎不懂。后来,女儿就找了一个让大家皱眉头的男人,甚至是一个二婚的老男人。
终于不得不承认,父母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儿女非要重来一遍。
原来,你我做了父母,就会明白,儿女小时候,就是“你我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不听劝,不怕未来会如何。
聪明的父母,开始把儿女,当成小时候的自己来教育。
1.与其告诉孩子,不要走踩坑,不如和孩子一起踩坑,然后一起出丑,一起反思,哪里错了。
2.与其劝孩子不要爱某些人,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爱错了,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父母只给关心就够了,孩子自己会走出阴影的。
3.与其告诉孩子学习的大道理,不如和孩子一起学习。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做一道题。父母也常常请教孩子题目。
4.与其责怪孩子如何,不如看看自己小时候是如何。这就有了深度的共情力,就知道如何说话了。
教育学中,有一个跳蚤定律。
父母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孩子“这不行,那不能”,如何避坑。其实是限定孩子的某些行为。
被限定的 孩子,后来就这不敢,那不敢。
真的不要处处限定孩子,很多事情,必须是孩子去体验了,才知道能不能。
父母把三十四年的经验,加在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孩子是不懂的,年轮差明摆着。
“允许一切发生,一切都对人有利”,父母带上这样的思维。

你这一生,都在“认识自己”。
你需要教会儿女的,也仅仅是“认识自己”。
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有一句著名的话:“认识你自己。”
话有三层意思。
1.人要有自知之明。
2.通过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认识人性。
3.确定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做父母的,通过教育孩子,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小时候”。仅此而已。不是父母高高在上,强求孩子如何。
古人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非要孩子代替你去实现“你小时候无法实现的理想”,这是让孩子,无法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父母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
要孩子不走什么路,要走什么路,其实父母的“控制欲”,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父母释放的人性行为,却要孩子承受,其实是为难孩子。
看孩子的成绩不太好,就狠狠地指责,这是父母的偏见。孩子只是做错了题目,没有做错人生。如果父母乱贴“没出息”的标签,那孩子就倒霉了。
孩子和某人做朋友,父母也要反对,某人学习不好,调皮捣蛋。孩子之间的友谊,父母不在其中,怎么会懂得呢?孩子失去友谊,这是 很痛苦的,也会把痛苦归咎于父母,父子、母女关系就这样开始破裂。
还好,有部分父母活明白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只要想办法,告诉孩子,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做自己,那就好多了。
把认识自己的方法,告诉孩子。剩下的,是孩子自己去做。
一个独立的孩子,不会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走,但会走得很精彩。孩子一路上,被父母尊重,鼓励。
允许孩子不怎么成功,就像父母在中年,不那么成功一样。

苏格拉底,凭借一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成为了最聪明的人。
他和任何人在 一起,都是学习他人,因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做父母的,大部分的时候,还要学习孩子——天真,充满好奇,敢于探索,率真地哭泣,擦掉眼泪就重新来过;刚刚和人闹翻了,过一会就“我又跟你玩”;做错了什么,被骂了,还低头笑,不跟自己较劲。
孩子是在传承父母的血脉,但不是父母重来一次的机会,是孩子慢慢成长成父母的一次体验。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