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我怀揣着对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的憧憬踏入深圳大学,却恰逢疫情席卷而来。原本期待的讲座、旅行、线下社交,全都变成了屏幕上的线上课程,大学前两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封控与居家学习中度过。这种被疫情打乱节奏的生活让我倍感迷茫,每天浑浑噩噩,甚至开始怀疑这样的大学生活是否值得。
大二结束疫情解封后,面对即将到来的大三,我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选择考研,还是另寻出路?如果选择考研,意味着我要在备考中再耗费一年,加上前两年被疫情耽误的时光,大学四年几乎要在 “被动追赶” 中度过。更让我焦虑的是,考研的不确定性太大,若未能上岸,大四就要仓促求职或二战,人生仿佛被无形的手推着走,毫无主动权。
一次家庭会议上,父亲朋友的孩子留学的经历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迷茫。我开始想象留学的可能性:去到全新的环境,体验不同的生活,或许能为人生开辟新的方向。但这个念头刚萌芽,就被网上的争议泼了冷水 ——“一年制硕士是水硕”“含金量不如国内三年研”“花钱就能读”,这些声音让我陷入焦虑,害怕自己在 20 岁的年纪做出错误选择,被同龄人远远甩开。
那段时间,我反复纠结,甚至整夜翻看网上的评论,精神内耗严重。直到看到罗翔老师的一句话:“人生不是看到你拥有什么牌,而是看你如何把手中现有的牌更好地打出去。” 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重新审视留学的意义。我意识到,留学的价值不能只用时间和学术成果来衡量,对于双非背景的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次 “弯道超车” 的机会:用最短的时间提升学历平台,获得语言优势和国际视野,这些都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筹码。

我开始以终为始规划人生: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后,思考自己想进入什么样的企业、担任什么样的岗位,而留学能为这些目标提供哪些支撑。最终我发现,留学能为我节省出大三、大四两年自由时间,让我不必陷入考研的单一轨道,而是可以专注磨练就业技能、拓展人脉、丰富阅历。这个认知让我坚定了留学的决心,也让我明白,留学不是逃避,而是对人生的主动规划。

确定留学方向后,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雅思。作为英语基础薄弱的 “学渣”,雅思成了我申请路上最难以逾越的高山。我尝试过报培训班、向学霸请教,但每次考试都以失败告终,那些 “两个月自学上岸” 的经验对我来说毫无参考价值。反复的挫败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甚至担心因为雅思成绩错失留学机会。
就在我焦虑不已时,指南者留学的老师给了我关键的帮助。他们没有 PUA 我追求遥不可及的高分,而是帮我一起研究院校政策,发现很多优质项目不仅接受雅思 6 分的成绩,还提供语言班选项。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不再盲目追求高分,而是针对性地筛选符合自身条件的院校和项目,用现有成绩递交申请。这个 “在现实中寻找机会” 的选择看似冒险,却最终让我收获了意外之喜。

接下来是地区与院校的选择,这成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 “博弈”。我个人偏爱欧洲,法国和挪威的低学费、两年制课程以及独特的异国风情深深吸引着我;但父母更希望我留在广东附近,认为香港的院校认可度高、安全性强,在他们眼里,能考上港大是值得骄傲的事。双方僵持不下时,指南者的赵老师给出了折中的建议:优先申请英国和香港地区的院校,英国学历认可度高、学制短,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未来发展,同时申请能增加选择权。
申请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原本符合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 3+1+1 交换项目,但因体育必修课分数不够遗憾落选。这件事让我更加珍惜手中的申请机会,也更信任指南者老师的规划 —— 他们根据我的背景(机械工程专业、亚太数模竞赛经历、GPA85),为我精准匹配了曼大、南安、华威、港大等院校的相关项目,并在文书撰写上突出我的竞赛成果和实践能力。
为了抢占先机,我在第一批申请通道开放时就递交了所有材料,这一点也得到了指南者老师的极力推荐。他们提醒我,很多院校采用 “先到先得” 的录取原则,早申请能提高成功率。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年前我先收到了南安普顿大学的 offer,缓解了焦虑;春节前一周,香港大学的 offer 意外降临,让我和父母都欣喜若狂。之后,曼大、华威、港理工的 offer 也陆续到来,让我体验到了 “offer 集邮” 的快乐。
推荐信的撰写过程让我至今难忘。我联系了大一大二时跟随的退休返聘老教授,自拟的推荐信草稿被他要求多次修改,去掉过于热烈的字眼。在指南者老师的耐心协助下,我们反复打磨用词,最终得到了教授的认可,他在信中评价我是 “综合能力 Top10 之列的学生”。后来我才得知,教授之所以严格要求,是担心理工科留学生因过于优秀受到不必要的关注,这背后是师者对学生的默默保护,让我深受感动。
最终选择港大,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俄乌战争让我对欧洲的安全产生顾虑;父母对港大的认可让我不忍辜负;作为广东人,香港的人脉资源和地理位置更利于未来发展。而这一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指南者留学老师的全程陪伴 —— 从最初的规划、院校筛选,到文书修改、雅思策略制定,再到 offer 选择时的建议,他们始终站在我的角度,帮我解决问题、规避风险。

回望整个申请过程,我深知其中有运气成分,但更离不开正确的选择和持续的努力。对于双非背景、成绩普通的同学来说,不必过分焦虑,重要的是认清自身优势,做好精准规划,把每一份努力都用在刀刃上。就像指南者老师教会我的:留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关键是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实现价值最大化。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正在申请的同学们一点启发,愿大家都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努力中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