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博士78万,不挤普通名额,高端教育有何门道?
创始人
2025-11-15 18:57:01
0

上海交通大学刚发布2026年校本部博士招生简章,拟招5000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会计博士78万一期的学费,直接在网上吵翻了天。

11月10日,上海交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了媒体。

一期时长一般是4到6年,具体得看学院和导师安排。

学费明细要问相关学院,78万大多就是学费本身。

非全日制博士的正式招生简章得明年才发,现在能参考去年的版本。

刚看到这学费时,我也吓了一跳。

就算按最长6年算,每年也得十几万,这都快赶上欧美留学的花费了。

不少网友直呼“普通人根本上不起”,还有人质疑“这是在挤占公共教育资源”。

但仔细琢磨下招生关键词,我才发现大家的激动有点没必要。

“非全日制”“会计博士”“78万元”,这三个词凑在一起,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项目就不是给普通学生准备的。

咱们普通家庭的学生,平时连宿舍空调费贵点、租房压力大都要吐槽半天,哪有能力仰望这种级别的项目。

本来想吐槽这学费太离谱,但后来发现人家根本没打算跟普通招生计划抢资源。

那些收费低廉、纳入保障的招生名额,该怎么招还怎么招,完全不受影响。

相反,我觉得这类高额学费项目,说不定还能创造新的教育资源。

就像有网友说的,这就是给公司老板、想学历镀金的有钱人准备的“高端俱乐部门票”。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大体没毛病。

有钱人就不需要教育了吗?他们的学习需求就不该被满足?这么一想,心态就能平和很多。

而且这事儿至少能说明一点,不少土豪还是崇拜知识的。

不管事业多成功,他们依然愿意花大价钱买个博士头衔,要么提升自己,要么装点门面。

这其实挺有意思的,多少拉平了一点“人生价值”的参照系。

哪怕你是小镇青年,只要够努力,当上个小镇做题家,至少在学历这个维度,能和那些成功人士平起平坐。

说句玩笑话,你还能有“鄙视”土豪的资本,毕竟你凭实力拿到的学历,他们得花七八十万才能换来,才能跟你一起坐在学校食堂吃顿饭。

它至少证明,在现在的社会秩序里,教育依然是一种通行货币。

如果有一天,没人在乎这种学历点缀了,那才真的糟糕。

到时候大家可能都无所谓理性和知识,超越财富之上的价值锚点,就彻底没了。

“天价博士”的存在,其实挺直白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教育就是一场以阶层为基础的入场券游戏。

有钱,才能进入这个高端学习殿堂;有学历,才能摆脱草莽身份,进入精英圈层的叙事体系。

仔细想想,哪里的教育不是这样?哪个学历不是某种“俱乐部门票”?一个好学历,是不是老家“高端人才引进”的入场券?是不是一线城市落户的敲门砖?是不是高端相亲群的准入条件?

教育在不同场景下,都在扮演着入场券的角色。

它不一定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但绝对能决定你能不能被允许进入某个圈层。

咱们总爱给教育涂抹上美好的滤镜,用热血又直线条的叙事去形容它。

但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筛选工具。

认清这个现实,然后尽可能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争取更理想的生态位,才是更理性的态度。

我身边就有做金融行业的朋友,他们行业里对高端学历的偏好特别明显。

尤其是非全日制的高端项目,同学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上课之外的圈层社交价值,有时候比课程本身还重要。

不光国内这样,国外也一样。

哈佛、斯坦福那些名校的EMBA项目,学费早就超过百万人民币了,但报名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大家图的,不就是那个圈层资源和社会认可度吗?

最近还有媒体报道,专业硕士学费普遍在上涨。

有C9高校的金融、保险等全日制专硕,学费从21.8万涨到25.8万;某财经大学的会计专硕,两年学费从6.8万涨到9.8万。

这些涨幅都不小,但报名热度并没降。

这背后其实是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成本压力。

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扩张,办学哪能没有成本?在这波学费上涨潮里,出现个别“天价博士”项目,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这也让我们看清了另一个真相:所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经费支撑。

这些经费要么来自财政保障,要么来自学生学费。

所有教育的意义高低、价值如何,本质上都是金钱的换算。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加剧教育不公?其实不然。

高校也需要生存,高端项目的高额学费,一部分会用来反哺普通教育。

比如补充科研经费、升级教学设施,还有的会投入到贫困生助学金体系里。

现在很多高校的财政拨款占比都在下降,自筹经费成了重要补充。

高端教育和普惠教育,其实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它们各自服务不同的人群,满足不同的需求,最终让教育生态变得更多元。

我觉得这是个好事。

所有能让人看清真相,学会用财务思维规划人生的事,都该视作一种成长,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没必要对“天价博士”口诛笔伐,也不用过分美化教育的纯粹性。

它既有普惠大众的一面,也有服务高端需求的属性。

普通人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凭借学历实现阶层流动;有经济实力的人,也能通过付费获得想要的知识和圈层资源。

只要教育作为价值锚点的属性还在,只要它还能给努力的人提供上升通道,这种多元的教育生态,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毕竟,知识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用单一标准能衡量的。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贵州5岁男童被拐38年后成了福... 年过七旬,贵州遵义的葛友华和妻子,终于找到已经被拐38年的儿子葛永。 11月13日,他们通过警方线上...
安徽多地或迎降雪!合肥雨夹雪!... 安徽省气象台提示,未来一周全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仅16-17日我省有一次降水过程,其中16日淮河以...
记者手记丨德企财报季频响“关税... 新华社柏林11月15日电 记者手记丨德企财报季频响“关税”警报 新华社记者李函林 在近几周德国柏林、...
三大航司发布日本航线客票处理通... 11月15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日本航线客票特殊处理的通知》,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
重磅进展!铂、钯期货和期权,即... 新能源金属迎来定价“新坐标”。 11月14日,广期所发布通知,明确铂、钯期货和期权上市交易有关事项。...
杭州热电拟出资2亿元参设投资基... 雷达财经 文|杨洋 编|李亦辉 11月14日,杭州热电(605011)公告,公司计划作为有限合伙人以...
原创 辽...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明清两朝之间几场著名的战役,如萨尔浒大战、浑河大战等。而今天,我们将重点讲...
2025胶原蛋白肽测评:核心技...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胶原蛋白肽产品,消费者常常感到困惑:究竟如何选择一款真正有效、安全可靠的产品?答...
济南姑娘王晓月助山东队获十五运... 11月14日下午,在香港单车馆进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追逐赛决赛中,济南运动员王晓...
原创 黄... 在11月的第一周,亚太地区发生了两件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大事。中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