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风向标。但是没有远见的父母,很可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多走20年弯路。
“我都是为你好”几乎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因此所说的话就是道理的天花板,不容反驳、不容商量、不容违背。
为了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他们用爱的语言去束缚孩子,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没有按照预设的轨迹发展,就会横加制止,实施更大的控制。
比如,孩子爱画画,父母觉得画画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就禁止孩子在家画画。这类父母总是“以爱为名”,貌似用心良苦,但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更大的伤害,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成长空间。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盲目跟风。
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学习节奏不同,但很多父母却习惯用“统一标准”衡量孩子,成绩要冲到前几名,必须要学热门特长,行为习惯要符合“别人家孩子”的模板。
在为孩子择校上,听别人说某某学校好,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托人找关系,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完全没有考虑自家孩子的学习状况。
在孩子就业选择上,在没有过深入调研,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时,习惯性地迎合大众选择,认为公务员、教师等稳定职业更适合孩子,却忽视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不能夸,夸多了只会骄傲,不如多打压一下,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他们信奉“打压=鼓励”,于是,当孩子考试取得进步,父母会追问“为什么没考满分,别人都能考第一”;当孩子尝试做家务却不小心打碎碗碟,父母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久而久之,孩子在“打压式教育”的成长环境里,渐渐变的自卑、叛逆、社恐、做事纠结、缺乏勇气,即使走向社会,也变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总觉得自己不配,最终成不了最自信的自己。
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意识到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实现未竟梦想的工具。就像纪伯伦说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作为父母,只有提升认知,有远见,才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助力其成人成才。
我们要适当放手,有边界。尊重孩子的隐私,不随意替孩子做决定,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运作和成长的空间,分清是自己需要,还是孩子需要,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去自己尝试,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只有建立清晰的亲子边界,成为孩子内在力量的唤醒者而非替代者,孩子才能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要培养孩子兴趣,转变教育观念。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不是只有成为医生、律师、科学家才叫成功,只要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那就是一种成功。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观察、多倾听、多尝试、多引导,支持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不懈努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像种子一样破土而出,迸发出惊人的意志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多见世面,拓宽眼界。我们要尽可能多带他出去走走、看看,见识不同地方的人文风情,了解世界的奇妙之处。孩子见过的世面越多,才知道什么是理想中的自己,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懂得努力的意义。
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孩子犯错了,我们引导改正就行,别总是否定。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鼓励,让孩子在肯定中建立自信,久而久之,他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他的奇迹。
总之,父母的远见并非遥不可及的梦,只要我们多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定能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责编:孟小七
排版:孟小七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