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江苏科技大学一则“解除郭伟聘用协议”的通报,让这个顶着“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当这些金光闪闪的头衔,全砸在一个人身上时,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场持续十几年的惊天骗局?一夜跌下神坛。


谁能想到,这位被学校当作“顶级人才”引进、手握百万年薪的教授,真实学历不过是高中;那些唬人的学术头衔与成果,全是精心编织的谎言。
图片来源: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
更讽刺的是,这场持续十几年的骗局,没栽在早期的漏洞上,偏偏毁在他骨子里的“高调”上——越想装得“高大上”,越把自己推向了绝境。
而郭伟的投机取巧,在乱象丛生的教育行业并非孤例,从高校学术造假到教培机构卷款跑路,无数教训都在印证:教育容不得半点虚假,高调炫假终将自食恶果。郭伟的骗局更撕开一个真相:当头衔被算作 “绩效”,教育行业里,骗子竟比踏实做事的人更懂 “游戏规则”。
粗糙骗术能落地,借的是行业急功近利的东风
郭伟的“骗术”,从一开始就透着粗糙。1994年陕西高考,他只考了300多分,连专科线都够不上,却敢对外宣称自己是“陕西省高考状元”,考入西安交大师从周惠久院士。要知道,当年陕西理科状元是楚怀湘,人家去的是清华大学;而周惠久院士1994年已86岁高龄,早不招本科生了。
可就是这样漏洞百出的履历,竟成了他闯荡“学界”的敲门砖。这让人想起教培行业那些靠虚假宣传生存的机构——北京某骑行培训机构,给家长推销500课时的年卡时夸下海口,转头就在合同里藏下“不退不换”的无效格式条款,等学员要求退费就翻脸不认人。郭伟和这类机构的套路如出一辙:抓住对方的需求痛点,用看似光鲜的包装掩盖内里的空洞。

早期的郭伟还算“收敛”,没敢直接碰瓷高校。他先在南方开网吧、做建材生意,后来发现“科研”“博士”的头衔能唬人,便开始系统性包装:花小钱找中介做假学历,把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的博士经历往简历上堆;买“掠夺性期刊”版面凑出“170余篇SCI论文”;甚至花钱买了个“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虚名——这个头衔跟我国工程院院士含金量天差地别,却成了他日后蒙骗高校的“金字招牌”。
从商业投机到高校行骗,高调是藏不住的心虚
2021年前后,郭伟的商业版图先露了破绽。他开的7家关联公司,号称做“纳米材料研发”,可丽水汉宝300万注册资本从未实缴,3年没一个员工参保;上海叁健更离谱,雇了4个员工不签合同,等人家帮公司注册完“郭博士”商标,就拖欠十余万年薪。员工告到仲裁庭,他拒不执行,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图片来源:上海市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这种“赚快钱就跑”的做派,与教培行业的“职业闭店人”如出一辙——有些不法商家专门和“职业闭店人”串联,变更法定代表人后短期疯狂招生收费,卷钱后立刻闭店跑路,今年10月北京就通报了打击这类行为的全国首案。按说这时候的郭伟已满身“黑料”,可他偏不低调,反而把目标瞄准了急于提升学科排名的高校。
不过,到了2023年,郭伟并未受上述事件影响,依旧受聘进入江苏科技大学。学校连原件核验都省了:没查他的海外学历认证,没检索他的论文真实性,甚至没深究他被限高的过往,直接聘为“首席科学家”,给了140万年薪、300万安家费,还让他带博士生。这种“重头衔轻实力”的引进模式,和有些家长盲目相信“名校名师”噱头,给孩子报天价培训班的心态异曲同工,都为骗局提供了生存土壤。
入职后的郭伟彻底飘了,“高调”成了他的标签。他主讲《位错理论》只会照本宣科念PPT,学生提问“什么是郭氏模型”就支支吾吾,却到处演讲吹嘘自己是“国际纳米材料专家”;申报江苏“333工程”时,虚假成果证明的公章都模糊不清,学校帮他压下质疑后,他反而更肆无忌惮。
骗局终会破局,教育的底线容不得践踏
郭伟大概忘了,“纸包不住火”,高调只会让火燃得更快。
2025年11月,学校把他推选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触发了“穿透式核查”——院士评选的审核远比高校入职严格,不仅查国内记录,还会通过国际机构协查。与此同时,有网友在知乎发帖质疑他的履历,科研圈的人跟着较真:查遍美国加州大学校友库无他记录,检索顶刊没找到“郭氏模型”,连俄罗斯工程院官网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更打脸的是,他陕西的同乡晒出当年高考成绩,上海被欠薪的员工揭露他“欠薪赖账”的过往。证据像潮水般涌来,江苏科技大学最终认定他“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解除聘用协议并报警。此时的郭伟,留下一堆烂摊子:被误导的博士生要重新找导师,被骗的科研经费要追讨,学校的声誉一落千丈。
高调张扬是作死,教育的底色是真诚
回头看郭伟的十几年骗局,其实有无数次被戳破的可能:早期被限高时若有人深究,入职高校时若学校认真核查,学生质疑时若学校不压下问题……可他偏偏靠着“装”和“捂”混了过来,最终栽在自己的“高调”上。他以为头衔越多、越张扬,就越能掩盖心虚,却忘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根据现有报道,郭伟因涉嫌学术造假和劳动纠纷等问题,已被江苏科技大学开除,且其身份真实性(如高考状元、博士学位等)存在严重争议。警方已介入调查,但具体处理结果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对于教育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一记警钟:高校引进人才不能只看“帽子”不看本事,教培机构经营不能只图“快钱”不顾责任;而每个人都该明白,高调撑不起虚假的人生,实力才是行走世间最硬的底牌。毕竟,教育的底色是真诚,人生的正道是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