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视频引发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现象,她提醒,“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她希望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网络热梗并非洪水猛兽,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密码”,热梗以简洁幽默的特质打破沟通壁垒,让青少年在同龄人中快速建立共鸣。比如,用“冲鸭”替代“加油”,既保留鼓励内核又增添俏皮感。但并非所有网络用语都具积极意义,如借唐氏综合症来嘲讽他人智商不足或行为怪异的“好唐”,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网络烂梗,不仅污染语言环境,还可能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甚至成为刺向他人的“利器”。该教师担忧的“停止思考”并不是空穴来风,青少年若没有精准的判断,像惯性一样随意用梗,成为表达的唯一方式,文明、优美、生动的话便会渐行渐远。
语言的边界亦是思维的边界,该现象背后暗含着“文字失语症”的隐忧。所谓“文字失语症”,是一种因过度依赖网络用语而导致正常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需要逻辑完整或复杂表达时出现语塞、词汇匮乏等问题。
深究其因,主要受三重影响。首先,碎片化信息时代下,人们普遍依赖“短平快”的信息接收模式,缺乏阅读和思考的沉淀,词汇储备日渐枯竭;其次,人们对高度模式化的梗过度依赖,会逐渐缺失领悟抽象思想、鉴赏文字优劣的能力;再者,当人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产生焦虑感、挫败感时,会进一步限制自己的表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目前,已有相关举措应对“文字失语”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清朗”专项行动也在深入推进。但要真正实现“文字复健”,仍需构建全方位的引导体系。
个体层面,经典阅读与写作输出是核心路径,学生可通过品读经典积累词汇、锤炼语感,借助日记、随笔等写作练习梳理逻辑,推动表达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教育层面,学校需将语言训练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辩论、主题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社会层面,网络平台应承担规范用语责任,减少劣质内容传播,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生态,赓续“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的文化薪火。
热梗可玩,但不能替代精准表达;社交需共鸣,但不能以“失语”为代价。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在“包的”和“势在必得”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是既能玩得住今天的梗,也能守得住汉语千年之美的自觉。
(指导老师:雷桂萍)
*文内作品系第六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