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中,二汽的名字不可忽视。它的全名是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来改为东风汽车公司。二汽的诞生,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项重大举措——三线建设密切相关。那时,国家担忧战争爆发,害怕沿海和大城市的工业遭到敌人的破坏。因此,国家决定将大量的工厂迁往内陆和山区。二汽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选址在了湖北省的十堰市,深藏于秦巴山脉之间。那时的总工程师陈祖涛带领团队,打算将工厂建得更为隐蔽,以避免敌人的注意。然而,最终,来自美国的卫星却能轻易地从空中发现这个隐蔽之地。这一情形,虽然显得有些讽刺,但却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真实状况。
要理解二汽的故事,首先得了解三线建设的背景。1964年,中央决定在内陆建设一批工业基地,以备战备之需。当时,国际局势紧张,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也愈演愈烈。中国因此认为自身必须加强防备。一旦战争爆发,沿海的一线城市和东北的工业区将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为了应对这种局势,国家将国土划分为三大区域:“一线”指的是沿海地区,“二线”是靠近沿海的内陆地区,“三线”则是更加深入内陆的大后方。三线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将工业分散到偏远的山区,这样一来即使遭到空袭,敌人也难以摧毁所有的工业设施。
二汽作为三线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承载着巨大的使命。1960年代初期,一汽已经在长春成功建立,并开始生产解放牌卡车。然而,国家认为仅仅依靠一汽并不足以满足需求,于是决定再建立一个大型工厂,专门生产军用和民用的重型车辆。二汽的任务明确:既要为国防提供支持,又要促进经济发展。
在选择二汽建厂的地点时,中央给出了几项硬性要求——必须靠近山脉,具有隐蔽性,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不能太过偏远。经过反复考察和激烈讨论,十堰最终被选中,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与论证。十堰所在的秦巴山脉地形复杂,四周山峦环绕,天然具备隐蔽优势。距离铁路也不远,襄渝线经过这里,便于运输。而且,水源也充足,汉江就在附近。根据当时的设想,这样的地方既可以隐藏,又能勉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陈祖涛和他的团队多次跑遍十堰周围的山头,带着地图和测量工具,一遍遍地进行地形勘测,计算数据。他们希望能够将工厂分散在山谷中,用山色来遮掩厂房,尽可能地避免被敌人发现。然而,尽管他们的想法很周密,现实却并不如预期那样简单。
提到二汽,陈祖涛无疑是关键人物。作为二汽的总工程师,他从选址到建设,始终亲自把关,确保工厂的技术安全。陈祖涛出生于1928年,来自湖北汉阳,家族与革命有着深厚的渊源。1930年代末,他被送往苏联留学,先在莫斯科学习基础课程,后考入鲍曼工学院,专攻机械制造。1951年回国后,陈祖涛直接进入一汽,从基层做起,专注发动机制造和生产线管理,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后来,他还被派往苏联,协助一汽与苏联专家进行技术对接。
到1964年二汽筹建时,陈祖涛已经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深专家。中央调他过来,加入了饶斌领导的技术小组,负责工厂的建设和技术监督。在选址阶段,陈祖涛亲自带队,走访了多个省份,包括湖南、陕西、湖北等地。有人建议将工厂建在湖南湘西,那里的山更深,隐蔽性更强,但陈祖涛认为那里交通不便,铁路没有通,生产的车辆也难以运输出去,因此否定了这个方案。最终,十堰凭借其隐蔽性和较为完善的交通条件脱颖而出。
1968年,周恩来批准了陈祖涛提交的选址报告,十堰成为二汽的落脚点。在工厂建设过程中,陈祖涛亲自参与了设计,强调厂房要低调,建筑分布要分散,颜色要尽量与周围山色融合,以避免被敌人发现。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伪装手段,想要让航拍镜头无法识别这是一座工厂。尽管如此,这些措施最终并未能抵挡住卫星侦察的眼睛。
提到卫星侦察,必须要提及美国的“科罗娜”项目。二汽建设的时期正值冷战高峰,美国和苏联在太空展开激烈竞争。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科罗娜”侦察卫星,这个卫星可以拍摄地面图像,最初分辨率为12米,后期提升到1.8米。1.8米的分辨率意味着它能够分辨出单个房屋甚至车辆。到了1960年代末,“科罗娜”卫星已经可以覆盖全球,专门监视苏联和中国等重要地区。每次任务结束后,卫星通过降落伞将拍摄到的胶卷投回地面,再通过飞机或船只回收。这种高效的侦察手段,使得中国内陆的大型工业项目,尤其是三线建设中的工厂,难以逃脱卫星的监视。
尽管十堰的二汽尽力隐蔽,但从空中拍摄的照片依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厂房、道路、铁路的痕迹。二汽的建设,最终未能逃过美国卫星的眼睛。陈祖涛在回顾当时的情景时,感到既无奈又有些自嘲。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尽管他们以为依靠山脉可以隐藏一切,但实际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