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一位宝马销售年收入达71万的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位名为张增威的销售,在2024年一共卖出255辆宝马,年收入高达71万元,平均每月售出21辆、每天近0.7辆,对应单台车提成约2,784元。
但这还不是张增威的最高业绩,2022年时的他年收入曾高达80万元,他也表示近两年来「大环境不好」,豪车市场的整体销量有所下滑。大家看到的都是宝马销售的高收入,但在我的角度上,我更关注的反而是豪车销量下降这一情况。
豪华车还值得买吗?
在年初的文章《三巨头销量均下滑,现在还有人会买BBA吗?》我们曾提到过,与2023年度相比,宝马集团2024年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了13.4%;奔驰乘用车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7%;奥迪的2024年度销量则同比下滑10.9%。
BBA销量下滑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导致的消费能力疲软,使得市场对于大宗消费品的需求明显减少;另一方面,自主品牌车型高端化和新能源化对传统豪华品牌带来了冲击。
为此,各大豪华品牌也都拿出了最为直接的应对措施——以价换量。近两年来,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关于豪车降价的消息。
17万的宝马i3、19万的宝马X1甚至不到30万的宝马5系,可以说是见怪不怪。
优惠22万的奔驰EQE、20万多些就能落地的奔驰C级,大家现在也能常常见到。
而奥迪更是把曾经的百万级豪车奥迪Q7,直接来个价格「腰斩」,如今经销商报价仅为45万元起。
至于二线豪华品牌则是直接装都不装了,相较于BBA给出十几二十万的终端优惠,许多二线品牌直接把指导价「打了下来」。像是凯迪拉克CT5就有21.99万元起的一口价,林肯Z和林肯冒险家甚至一口价18.88万元起。
很多人说,这些豪车的品牌溢价能力已经明显减弱了,那他们还值得买吗?
价格决定一切
近两年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再不努力就只能买BBA了」,由于近些年来自主品牌高端化的进程,使得以前的「没钱」买国产车,变成了如今的「没钱买」国产车。
与此同时,传统豪华品牌的大降价,也让曾经距离感十足的豪车们,变得容易触及。其实从网络中的评论也不难看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仍然很愿意购买豪华品牌的车型。
曾几何时,豪车会是身份的象征,对于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来说,一辆豪车自然会替你证明许多事情。
可如今风气有所转变,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许多「大佬」更愿意选择实用、低调的产品;另外高端化的自主品牌车型,拥有各种科技感十足的功能,社交属性反而更加强。
因此传统豪华车型的「品牌溢价能力」明显减弱,这让部分消费者觉得豪车不值得买了。可实际上,「品牌溢价能力」减弱的同时,这些车型的「品牌溢价」同样是减少了许多。
相同的产品,30万的价格可能许多人爱答不理,但20万的价格就会触发「真香定理」。
与目前自主品牌的车型相比,传统豪车虽然在智能化以及电气化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动力也不会像国产的新能源车型那样动辄5、600匹。但是传统豪华品牌的机械素质以及车辆完成度,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另外,这些车型虽然平时用车、保养的成本可能会比较高,但由于保有量较大且稳定性得到了验证,目前主流传统豪华品牌车型的后期维保成本,与自主品牌高端产品相比并不会有劣势,甚至会因为保有量大的原因而略微占优。
因此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目前价格回归到了合理水平的豪华品牌车型,仍然是非常值得买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在汽车界有着那么一句经典的话:「没有不能买的车,只有不合适的价」。
这句话适用于市面上的所有车,包括新车和二手车、合资车和国产车、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汽车的种类本就不应被对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车型。
曾几何时,自主品牌车型也被打上了「不能买」的标签,但是随着它们的不断发展进步,再加上定价逐渐合理,自主品牌车型变得广受欢迎。
而现如今的豪华品牌车型,虽然在智能化、科技感甚至动力方面,都没有了太多的优势。但是其品牌底蕴仍然存在,机械素质以及产品稳定性也值得信赖,最重要的是价格也回归到了合理水平。
如果是喜欢这些豪华品牌车型,又恰好有消费能力的话,为「心头好」买单不过是人之常情。
或许你喜欢一款车的历史、设计以及品牌的影响力;有些人则喜欢一款车的智能化、低能耗和科技感;也还有钟情于声浪、操控和驾驶快感的消费者。
没有人的选择一定是错的,也没有人的选择就一定是对的,选择一辆价格合理且适合自己的车型,就是真正的「选车之道」。
(图片源自于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