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曹妃甸港矿石码头高级技师宋涛
提高接卸效率 助力智能化转型(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史自强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2日第 06 版)
宋涛(右)和同事检查卸船机电机制动器。
赵 亮摄
【绝活看点】
围绕助力港口作业智能化转型,宋涛带领团队持续探索攻关,取得了优化卸船机抓取方式、研发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累计完成技术改造百余项,取得专利17项。202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河北曹妃甸港,海天辽阔,货轮往来,一派繁忙景象。在港口作业现场,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调度指挥部部长、高级技师宋涛逐一检查设备细节,不时低头记录。
多年的港口工作经历,让宋涛练就了一些绝活。
绝在哪儿?
——“有中生新”。2015年,当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40万吨级码头时,宋涛就意识到,这对码头接卸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接卸效率呢?
“巴卡粉流动性不好,抓取过的地方会形成凹陷,如果继续抓取,总有一侧是斜面,会造成后续满斗率不高的问题。”宋涛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钻研卸船机的作业特点,根据大型散货船舶的特点,提出了“奇偶成行、隔行抓取”的抓取思路——即抓完第一个点后,直接抓第三个点,第二个点便形成一个鼓包,再抓取时满斗率将提升。
——“无中生有”。2020年前后,国内主要煤炭码头启动堆取料机智能化转型,但由于矿石码头物料特性差、作业工况复杂等因素,国内还没有成熟案例。宋涛决定自主研发矿石码头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
那段时间,宋涛时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很少休息。“港口生产繁忙,我们只能在堆取料机的作业间隙,见缝插针地安装和调试。有时为测试一组数据,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宋涛说,2021年9月,团队先后攻克自动定位技术、防闷斗技术、防撞技术、恒流量技术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矿石码头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节约成本1200余万元,“改造前,需要6个人在现场作业;改造后,2个人在集控室便可远程监控6台堆取料机自动作业。”
宋涛“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关键,在于爱钻研。2023年,他把攻关卸船机自动化难题作为新的研究目标。卸船机因作业非连续、工况非标准等特点,一直是国内港口自动化领域的难题。
宋涛团队需要解决三大难题——激光扫描成像技术、抓斗轨迹控制技术、抓斗防摇算法,其中抓斗防摇算法是最难的。历经长时间的论证、算法编写后,团队始终无法找到抓斗摇晃和运行速度的最佳配合参数。
一筹莫展之际,宋涛决定“归零”:重新建立模型,从零开始推导。查阅了数百本图书文献,演算了数千张计算手稿,经过上千次数据采集、修正后,团队终于形成完整算法。随后,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研发成功,直接节约成本2100余万元。
宋涛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技术改造百余项,并奋力奔向更高的目标。“我们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推动码头作业朝着更加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宋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