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问我,现在电车的智驾系统这么火,像自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啥的,用起来又方便又酷炫,为啥油车就不跟着弄一个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事儿。
其实啊,不是油车厂商不想给车加上智驾系统,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首先,油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就拖了后腿。传统油车大多用的是分布式 ECU 电子电气架构,各个功能模块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房间,信息在这些 “房间” 之间传递的效率特别低。你想啊,智驾系统要实时处理大量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像摄像头、雷达啥的,这就好比让一个腿脚不利索的人跑马拉松,根本应付不来。而电车普遍采用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就像一个高效的交通枢纽,信息能快速整合、高效传输,为复杂的智驾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动力系统也是个大问题。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机械结构太复杂啦,动力输出和响应速度都受到物理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发动机转速提升需要时间,变速箱换挡也有延迟,制动和转向系统要和智驾系统实现精准协同,简直难如登天。你在开车的时候,要是智驾系统突然发出指令,让车辆快速加速或者紧急避让,油车这一套机械结构反应起来就没那么迅速,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反观电车,特别是纯电车,电机直接驱动,动力输出又线性又能瞬间响应,电控系统和智驾系统配合起来那叫一个默契,就像一对配合多年的老搭档,指哪打哪。
还有能源供给方面,油车依赖的 12V 低压系统,就像一个小水管,很难长期给高功耗的智驾传感器和计算平台提供充足的 “水源”,也就是电力。时间一长,系统稳定性就容易出问题,说不定开着开着智驾功能就突然失灵了,多闹心啊。但电车的高压电池可就不一样了,它就像一个大水库,能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让大算力芯片和各种传感器长时间稳定运行,而且还不用担心怠速耗油的问题,多省心。
散热问题也不容忽视。电车的智驾硬件可以和电池、电机等热管理系统一起协同设计,散热效率杠杠的。可油车的发动机舱空间本来就紧凑,温度还高,再要给新增的智驾硬件散热,难度可想而知。就好比在一个已经挤满人的小房间里再塞进去几台大功率的空调,还得保证它们正常运行不 “中暑”,太难了!一旦散热不好,智驾硬件就容易因过热性能下降,甚至直接罢工,这也限制了智驾技术在油车上的深度应用。
从技术研发侧重来看,新势力车企大多有互联网基因,对软件开发和用户体验那叫一个重视,在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上自然更有优势。而传统燃油车企业,长期以来更擅长的是硬件制造,在软件开发和数据应用方面,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相对薄弱。虽然这几年也意识到智驾的重要性,开始发力了,但转型哪有那么容易啊,资源分配和投入也相对不足,研发进度自然就落后了。再加上现在政策都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车企为了抢占市场,肯定更愿意把最新的智驾技术先应用到新能源车型上。而燃油车呢,面临着逐步退市的压力,车企对它的智能化升级投入也就没那么积极了。
不过话说回来,油车在智驾方面虽然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现阶段汽车上的智驾系统说到底还是辅助驾驶,开车的第一责任人始终是车主。智驾系统要是出故障导致事故,后果还得车主承担。相比之下,油车智能化程度低,智驾相关的故障发生概率也小,就算出了问题,维修成本也相对可控。
所以啊,油车不是不想弄智驾系统,实在是困难重重。但科技一直在进步,说不定哪天这些难题都被攻克了,油车也能拥有先进的智驾系统。大家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就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保准你往后日子越过越红火,干啥都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