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的HEV产品在欧洲叫卖又叫座,助力MG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
近日,MG3 Hybrid+在《Auto Express》2025年度新车评选中荣获“年度经济型混动车型”大奖。
销量数据也反映出MG HEV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今年1-6月,MG ZS Hybrid+在英国的累计上牌数突破11000,以19.7%的市占率,位列SUV-B HEV细分市场TOP 1,力压以HEV技术见长的丰田Yaris,以及日产Juke等竞争对手。
今年上半年,MG ZS Hybrid+有5个月在英国夺得细分市场上牌数冠军。
作为中国汽车出海主力军,上汽集团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市场销售49.4万辆。在欧洲市场,上汽在高额关税下负重前行,终端交付超过15万辆,成为当地销量最好的中国品牌。MG的HEV车型就是销量秘笈之一。
精准把脉市场
HEV成MG在欧增长引擎
去年年初,在欧盟尚未对中国纯电动车发起贸易战之前,上汽就已看到了HEV车型在欧洲的发展趋势。
售价比纯电车型更低,用车成本比燃油车型更低,是HEV车型在欧洲大受欢迎的原因。
“欧洲未将插混车纳入电动车关税监管体系,插混车被视为燃油车的替代品类,填补了欧洲汽车工业转型但纯电尚未完全普及的市场需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插混车依托完整产业链优势,混动系统成本较低,相比欧洲本土电动车型的成本优势显著。
依托深厚的车型开发技术,上汽去年陆续发布多款HEV车型。其中,MG ZS Hybrid+与MG3 Hybrid+均在外媒实测中展现了超越期待的实力。英国《Parker’s》和法国《Auto-Moto》评测显示:MG ZS Hybrid+在城市与高速混合工况下油耗约为4.9–5.3L/100km,MG3 Hybrid+则稳定在4.5–5.0L/100km。相比之下,同级丰田混动车型往往在5.3–5.7L/100km区间。尤其是MG ZS Hybrid+的城市EV续航与介入效率,使其成为外媒眼中“最适合欧洲通勤场景的混动SUV”。
上汽压中了赛道。根据ACEA(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今年5月,欧洲地区的纯电动车型的市场份额为15.4%,远未达到预期水平,而HEV车型的受欢迎程度持续上升,以35.3%的市占率成为消费者最青睐的车型。
市场分析机构Dataforce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14.8万辆,同比增长78%,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跃升至4.5%。其中,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历史、服务、体系
“三板斧”成MG畅销密码
“在欧洲,真正改变汽车市场格局的不是比亚迪,不是蔚来,而是MG,它几乎占据了中国品牌在欧洲销量7成的份额。”伦敦汽车行业咨询公司JATO的分析师指出,去年,MG在欧洲交付超过24万辆,接近比亚迪交付量的5倍。
随着中国汽车出海进入深水区,前有德系、日系等传统大厂压制,后有中国友商全速冲刺,为什么MG能够连续多年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大量中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分析。
MG的英伦血统是一大原因。这个上世纪20年代诞生于英国,以跑车闻名的品牌,曾在欧洲家喻户晓。英国国王查尔斯成年后获赠的第一辆汽车就是MG跑车。猫王也曾经为自己买过一辆MG。
BBC认为,虽然一辆MG有九成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上汽在中国的供应链。但上汽非常注重本地化,MG新车很大一部分的设计、研发和组装环节都在英国伯明翰的长桥老厂区进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当地人而言,MG仍是地道的英国车。
《MIT科技评论》分析,中国汽车在欧洲最大的短板就是品牌认知度比较低。比亚迪和蔚来等品牌在中国知名度极高,但是普通的欧洲购车者却对这些品牌缺乏了解。36氪指出,欧洲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长期主义和保守主义,所以他们也会更加注重品牌。得益于此,起源于英国的MG,能更快地获得欧洲客户的认可。
同时,上汽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去年是MG成立100周年,MG赞助了全球知名赛车节日古德伍德速度节,并推出了纯电敞篷跑车Cyberster,将MG过去的跑车基因和现在的科技基因巧妙地进行了绑定。
原因之二,是上汽专为欧洲市场量身打造的产品和服务。《财新》指出,2024年,欧洲的纯电动车市场份额还只有不到15%,燃油车型依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面对欧洲不同国家的复杂需求,MG采取了传统动力与新能源车型双线并进的策略,用新能源车型与转型较慢的欧洲汽车品牌竞争,用燃油车型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友商走差异化路线。
此外,上汽也在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布局。经销商网络是重要的一环,2022年,MG已经在28个欧洲国家建立了800多个服务网点。也正是在这一年,MG销量增长超过150%,仅是电动车的销量就是比亚迪的10倍。
去年,MG还在欧洲建设了两家零部件中心,来满足车主的售后需求,让品牌的销售和维修中心都能够建立在距离客户30分钟车程之内的地方。
原因之三,是性价比优势。有行业媒体指出,依托上汽集团的全球化供应链,MG能够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规模化采购。加上中国拥有领先的电池产业,仅零部件成本就要比欧洲的本土车企平均低两成左右。《MIT科技评论》指出,比较低的成本能够让名爵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定价,这对欧洲许多主流汽车品牌就能够造成竞争压力。以MG4为例,其在德国的起售价就要比同级别的大众ID.3低1万欧元。
MG在欧洲多年蝉联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冠军,不但依靠对当地汽车市场的精准洞察,更是中国汽车品牌以技术实力、本土化运营和全球化视野打破壁垒的生动注脚,为中国汽车出海树立了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