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极氪通过直营门店销售0公里二手车”的消息在车市引发热议。有媒体报道称,6月以来,极氪将大量已投保过户的库存车以“限时优惠”名义卖给消费者,引发投诉。对此,极氪官方迅速回应,这场“新车与二手车”的争议背后,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销售潜规则与消费者的信任焦虑。
争议爆发:“0公里二手车”到底是什么?
要弄清楚这场争议,首先得明白“0公里二手车”的定义。这类车名义上是二手车——已经完成上牌手续,但实际行驶里程几乎为零,就像“刚落地就过户”的新车。它们的来源很广:可能是车企清库存的老款车,可能是经销商为冲业绩提前上牌的“冲量车”,也可能是展车、试驾车,甚至是运输中轻微受损的“运损车”。
消费者对这类车的抵触不难理解。一方面,“二手车”的名分意味着它无法享受新车完整权益,比如首任车主的质保政策、厂家的售后优先服务;另一方面,花“准新车”的钱买“二手车”,心里难免有“被欺骗”的感觉。而这次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极氪被指把这类车当作新车卖,还隐瞒了车辆的真实状态。
但极氪的回应推翻了这一说法。官方明确表示,涉事车辆都是展车——为了展示期间的安全,确实投保了交强险,但既没开零售发票,也没在车管所注册上牌。从法律上来说,它们仍是“未注册的全新商品车”,和“0公里二手车”有本质区别。打个比方,就像商场里的展示手机,虽然被顾客试用过、激活过保修,但只要没被卖出注册,就还是“新机”。
展车销售:行业常态为何引发质疑?
其实,展车折扣销售在汽车行业并不新鲜,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的展车因为要在门店摆放3-5个月,存在一定库龄,所以会打折销售,这本身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更重要的是,极氪承诺购买展车的消费者能享受“新车首任车主全部权益”——这意味着质保期限、免费保养、售后服务等,和买一台全新未展示的车完全一样。
那为什么还会引发投诉?核心问题可能出在“信息透明度”上。有消费者反映,部分门店销售在推销时,只强调“限时优惠”,却模糊了“展车”的身份,甚至隐瞒了车辆的展示时长、是否被频繁试用等细节。比如有车主提车后才发现,车机系统里有之前的试用记录,座椅有轻微褶皱,虽然不影响使用,但“花了钱却没买到‘全新’体验”的落差感,很容易转化为不满。
这也是极氪成立专项小组彻查的原因。展车销售的关键不在“卖不卖”,而在“怎么卖”。如果能提前告知消费者“这是展车”“库龄3个月”“有过试用记录”,并把折扣对应的原因说清楚,消费者有选择权,自然不会有争议。但如果用“特价新车”的话术误导,就难免触碰“诚信红线”。
行业透视:新能源车企的“库存烦恼”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库存压力”在作祟。这两年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太快,一款车上市半年就可能推出改款,老款车如果没及时卖掉,就会变成库存。而展车作为长期摆放的“样品”,更容易成为库存的一部分。
对车企来说,处理库存车的方式很有限。直接降价促销,会影响新车的定价体系,还可能让老车主觉得“买亏了”;不卖又会占用资金和仓库,尤其是电池等部件长期存放还可能影响性能。于是,“展车折扣销售”成了折中选择——既能清库存,又能通过“折扣”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但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不同,它的“库存风险”更高。燃油车的核心是发动机,放几个月性能变化不大;新能源车的核心是电池,虽然厂家有质保,但消费者会担心“库存电池续航衰减”。这也是展车销售必须透明的原因——如果能明确告知“电池经过检测,续航达标”“库存期间定期充电维护”,就能减少消费者的顾虑。
极氪的做法其实已经比部分品牌规范。至少它明确了“展车=全新商品车”的法律属性,还承诺权益不变。但行业里确实有品牌打“擦边球”——把已经上牌的“0公里二手车”当作“特价新车”卖,甚至修改里程表掩盖真实使用记录。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让整个行业的展车销售模式蒙上阴影。
消费者该如何选择?看懂“展车”的利弊
对消费者来说,展车到底值不值得买?其实是“性价比”和“心理预期”的权衡。先看优点。折扣是最直接的诱惑。展车的优惠幅度通常在5%-10%,以极氪车型20万左右的定价计算,能省下1万-2万元,对预算有限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而且展车经过长期展示,零部件的稳定性已经过“初步检验”——如果有装配问题、异响等小毛病,大概率在展示期间就会被发现并修复,反而比刚下线的新车少了“新车磨合期可能出问题”的风险。
再看需要注意的点。首先要确认“是否真的未注册”——要求销售出示车辆合格证、交强险投保记录,确保没有上牌记录,避免买到“0公里二手车”。其次要检查车辆状态:比如轮胎是否有磨损(展车可能被频繁挪动)、内饰是否有污渍、车机系统是否有非本人的使用痕迹。最后要和销售明确“售后权益”——是否和新车完全一致,质保是否从提车日开始计算,这些都要写进合同。
其实,只要信息透明,展车完全可以成为“高性价比之选”。就像买打折的当季衣服,虽然被人试穿过,但只要没损坏、尺码合适,优惠的价格足以让人忽略“非全新”的小瑕疵。
行业反思:诚信才是“折扣”的前提
极氪的这场风波,也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了个醒:折扣销售可以有,但“诚信”不能打折。对车企来说,规范展车销售流程是关键。比如在官网和门店明确标注“展车”身份,注明库龄、展示时长、优惠幅度,甚至公开车辆的检测报告;销售培训时强调“如实告知”,把“展车”作为卖点而非“需要隐瞒的缺点”——毕竟“低价买准新车”本身就有吸引力,没必要靠话术误导。
对消费者来说,也要理性看待“折扣”。买车时多问一句“是不是展车”“有没有注册过”,提车时仔细检查车况,保留好销售沟通记录。遇到隐瞒信息、虚假宣传的情况,及时向厂家和监管部门反馈,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而监管层面,或许可以推动“展车销售规范”的建立。比如要求车企统一标注展车身份,明确展车与二手车的界定标准,禁止用“0公里二手车”冒充新车销售。只有规则清晰了,消费者才能买得放心,车企的折扣销售也能真正成为“双赢”的选择。
从极氪的回应来看,它已经意识到“信息透明”的重要性——成立专项小组彻查门店销售行为,承诺提升购车体验。这场风波或许会成为它优化服务的契机,也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展车销售走向更规范的轨道。
其实,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卖展车”,而是“被欺骗”。只要坦诚告知、保障权益,“折扣展车”完全可以成为车市的“香饽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遇到折扣展车,在信息透明的前提下,会愿意购买吗?你最在意展车的哪些细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上一篇:凡尔赛C5 X,夏测闯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