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买车,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纯电怕续航不够,油车又觉得落伍,最后就开始琢磨“增程”或者“插混”。
毕竟,它们听上去太完美了:
短途通勤用电,静音又省钱;跑长途烧油,补能也不焦虑——怎么看,都是最“稳妥”的选择。
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也觉得纯电车不靠谱,怕有续航焦虑,所以买了增程车。
可没想到,一年多开下来才发现:
即便怕续航焦虑,还是最好别买“可油可电”的插混/增程车!
这观点或许听着很稀奇,因为有“续航焦虑”不买,那不是吃饱了撑的——跟自己作对吗?
理论上看,这观点的确说不通:
因为怕“长途跑不远”,跑“中途充不上电”,怕去了“农村补不上能”,那就该买插混/增程啊!
但实际上呢?你以为是“电油双保险”,实际上却可能是“电油双焦虑”。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这种车用电不够爽,用油也不痛快,某种程度上看,还放大了焦虑问题。
别急着否定这个观点。
我家那台增程车就很典型,表面上看,纯电续航有200km,日常肯定够用了。
但实际上呢?真的非常尴尬!
因为说好的200km 续航,有时跑150km 都很难——大多数时候,跑个120km 就必须充电了。
要是进入炎夏/严冬,续航还会打折,往往2-3天就要充电。
此外,如果出现额外的变故,比如临时多跑几趟市区,或者需要周边游,那就更无奈了。
因为就这点续航,你是怎么用都不尽兴,充电还很慢,真的很折腾!
说白了,就是“长途焦虑”的确没有了,但有很严重的“短途焦虑”:不是在充电呢,就是在充电的路上。
诚然,你可以安慰自己:“大不了烧油嘛,又不是不能开。”
但真到了那一步,会非常难受!
首先是心理上,你会很不甘心:
花20多万买个“新能源车”,你说天天烧油,那我图什么呢?还不如直接买台油车来得痛快。
其次是体验上,真的不咋地。
因为很多增程的发动机,本质上就不是拿来“跑”的,它就是个发电机。
一旦进入“亏电状态”,那动力叫一个疲软,油门下去,车倒是吼得凶,可速度半天上不来。
最夸张的是——震动和噪音还很明显,油耗还很高。
因为发动机得一边发电、一边拉着车跑,根本不如直接烧油来得直接。
我们家的那台就是典型:电一没,油耗立马飙到8个,开起来肉、声音大,还不顺。
所以仔细想象,自己到底是为啥?
为啥要买这玩意儿?为啥要忍受“几天一充”的麻烦?
不充就得心疼烧油,充电桩还得找半天,碰上坏的还得换——这到底是“可油可电”,还是“哪都不行”?
所以我后来,才有了开文章头提到的那个观点!
说到这,可能有人还是不服气:
觉得增程/插混虽然有问题,但纯电也一样有续航焦虑啊?
你说几天一充,纯电难道不要充吗?
你说长途难,那电车更难,难道不是“半斤八两”?
听上去挺有道理,但现实,真不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纯电的焦虑”,它的频率很低,甚至碰不到。
说白了,普通人一年跑800km 以上长途的次数,往往屈指可数。
而低于这个里程数,中途充一次电就好了,根本没啥后焦虑的。
但增程的焦虑,频率却很高。
只要你在城区跑,只要你出现变故,只要你没家充,你就会持续难受。
这么一对比,哪种情况更不舒服,其实显而易见了。
更何况,2025年之后的纯电车早就今非昔比:
很多新车动不动就CLTC续航700km、800km起步,主流都是800V快充,15来分钟就能充到80%。
你真的实测过之后,会发现——现在的纯电,早就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弱不禁风”了。
说到底,就这个续航里程,城区跑可以2周充一次电了,没家充也很舒坦;
而充电效率还这么高,更是增程/插混不能碰瓷的。
而相比之下,增程/插混反倒成了不上不下的“尴尬中间层”:
纯电它不如,纯油模式不爽——用着用着,你就会开始怀疑:我到底图了个啥?
总而言之就是:
我不是在否定插混或增程的技术路线,也不是说它们一定一无是处。
但从我们家真实用车这一年多的体验来看——
这类“看上去万全”的方案,往往才是最容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
电没电的焦虑、烧不烧油的纠结,全都叠加在一起,最终变成一种长期、反复的“心理负担”。
所以说,怕纯电焦虑就去买增程——听起来没错,但真用起来,可能会更焦虑。
选择前,真得想清楚:你要的,是哪一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