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时代,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能是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据研究显示,整车重量降低10%,油耗可降低 7%,纯电续航里程可提升约5% ~ 8%。
这一背景下,高强钢和铝合金的热成形和三维激光切割成为过去十几年发展迅速的工艺,诞生了一批热冲压和三维切割专业企业。南通佩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伴随汽车轻量化发展起来的优秀三维切割平台型企业。2025 年 7月,MFC《金属成形智造》的记者采访了南通佩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施铭总经理,全面了解该公司的情况。
南通佩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施铭
MFC
请简单介绍一下南通佩晨科技。
施铭
南通佩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 5000 万元,位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旺路 39 号,占地 22 亩,厂房面积 12000 米,办公面积 2000 平米,主要从事各类三维激光切割、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加工制造,以及激光设备技术服务、维护保养、备件销售、设备安装、技术咨询和支持,还有汽车行业端拾器、夹具、检具的开发设计及制造等业务。
我们已经建设的热冲压生产线,核心设备配置行业领先:加热炉采用本特勒长线通过式设计(炉长 38 米,兼容裸板、铝硅涂层板生产,集成自动对中系统与 CQI-9 热处理过程监控 );压机选用合肥锻压 1200T 智能机型(台面 3000×2500mm,搭载双工作台及模具自动夹紧系统,支撑高效换模与稳定生产 )。
本特勒长线
通过式加热炉
合肥锻压 1200T
智能机型压机
未来将新增更多热成形生产线、激光门环拼焊线、自动化激光高速落料线及抛涂丸线等生产工艺。我们的核心使命,就是为汽车轻量化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切割解决方案。
抛丸涂油线
激光切割
母公司上海佩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01
2019 年 6 月于上海宝山区栋霖科技园起步,主要从事通快激光设备调试、维护、搬迁和保养,同时拓展工装夹具开发业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设备运维经验与技术储备,开始计划向生产制造转型;
02
2021 年建立三维图形建模小组,购置并投产 3 台激光切割设备开始三维切割业务;
03
2022 年 8 月启动三维激光切割智能制造项目,配备多台激光切割设备;
04
2024 年 5 月工厂迁往江苏南通通旺路 39 号,启动三维激光切割智能生产基地,投入多台激光切割及辅助设备。
通过持续投入设备和技术团队,我们经历了 " 从技术探索→小规模实践→规模化生产→智能化升级 " 的成长轨迹,逐步夯实在三维激光切割领域的业务能力,也彰显了企业在智能制造赛道上的深耕决心。
MFC
南通佩晨科技主要产品和业务是哪些?
施铭
我们的产品和业务可以总结为一个核心,多维延伸。一个核心指的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是汽车热成形件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加工服务,这是立足市场的基石。无论是结构复杂的 A 柱、B 柱,还是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一体化门环,我们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批量加工服务。多维延伸,则是我们基于核心加工能力所构建的全方位激光应用解决方案生态:涵盖激光切割设备技术服务、工装夹具检具设计研发和智能制造的设计与探索。
具体业务
镜片
喷嘴
防尘罩
陶瓷体
连接线
反射镜
这些服务板块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从技术支持到运营保障的闭环,使我们与客户的关系从简单的“甲乙方”升级为共生共荣的“生态伙伴”。
MFC
佩晨原来是做轻资产的服务业,为什么冒险转型做重资产制造?
施铭
佩晨的前身晨琴机电自成立以来 , 主要业务是通快设备的服务,尤其是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的调试、维护、搬迁和保养,同时拓展切割工装夹具开发业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设备运维经验与技术储备。
在激光行业,西方技术壁垒曾经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汽车制造这一国家支柱产业中,激光切割作为关键环节,长期依赖国外三维切割技术,投资和维护成本高,不但延缓轻量化的趋势,而且高昂的成本也最终分摊到买车的用户身上。
行业多年来面临着诸多问题:备件、耗材等核心产品不仅价格高昂,货源极不稳定,而且交货期长,这让众多用户面临“买得起马,却配不起鞍”的困境,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我们深知唯有推进国产化替代,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保障供应链稳定。
汽车行业即时生产 (JIT) 的模式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和大规模稳定交付的能力。在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服务的一些切割客户因为上述提到的问题,经常无法准时完成订单交付,希望我们作为外协承接一部分业务,尤其是小批量、多品种的复杂业务。
于是我们就投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开始进入三维切割业务领域。热成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做客户分过来的业务就已经很饱满了,不存在与服务客户抢单的问题。
我们意识到,对三维切割行业而言,佩晨只做一个服务商和外协工厂是治标不治本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掌握备品、备件和工装夹具等核心技术,为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可控贡献一份力量。
MFC
我们采访过其他三维切割企业,发现他们的设备品牌都趋于单一,而佩晨却使用大族激光、普玛宝等多个不同品牌的设备来切割。这是为什么呢?
施铭
从使用简单、管理方便、效率提升和维修便捷的角度来讲,其他三维切割企业趋于购买单一品牌三维五轴切割机是理性的选择。
我们选择多品牌的切割机有着更深远的战略考量。对佩晨而言,切割只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我们更希望成为激光三维切割领域的平台型企业,帮助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设备企业更好地理解不同行业的切割工艺和难点,制造更好的设备和产线。
通过自主引入不同品牌设备,积累大量实际切割数据,系统性分析各品牌在不同材质、精度下的技术特性、生产效率、设备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劣势,我们也给服务的三维切割企业提供采购和服务建议。
我们已与大族激光、普玛宝以及华工激光等行业领先伙伴建立了战略合作。比如,我们深度参与大族三代、四代切割头的研发全过程,把在一线遇到的棘手加工难题带给他们,他们则将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案赋能给我们,我们反馈使用体验和改进建议。这种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我们自身的竞争力,也共同推动了国产高端激光装备在汽车制造这一核心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形成了
一个良性循环。
这些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发挥我们作为集成平台的独特价值,正向驱动整个激光切割行业在各项关键效率指标上的持续提升。
这一探索之路对维修人员的跨品牌技术掌握能力和企业战略定力提出极高要求。
佩晨科技的合作伙伴
MFC
佩晨科技推进国产化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施铭
在国产化推进过程中,佩晨智能科技主要发挥了四大优势:
尽管我们在国产化替代之路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研发投入耗费大量资源和资金,市场内卷导致的行业利润率下降、供应链不稳定等。但是,我们会持续投入,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产化进程,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MFC
佩晨科技的团队构成是怎么样的?
施铭
作为佩晨科技的创始人,我始终觉得团队是公司最核心的资产。我和运营总监蔡晓龙曾在宝钢高新零部件、本特勒、卡斯马、本特勒等企业工作过,在激光切割与智能制造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沉淀了不少行业经验。
说到团队规模,目前我们总共有 60 多名正式员工,其中 15 人是技术人员。这些技术骨干熟悉激光工艺开发、工装夹具定制、智能制造系统搭建等业务。
我们的团队不仅知道设备怎么修,更知道它为什么会坏,以及如何从设计根源上避免故障;团队也懂客户的真实应用场景,对国内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进行再创造,能确保我们的产品“接地气”,在性能、成本和服务上都更具适配性。
正是有了强大的团队,我们才能形成“技术研发 + 落地保障”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热成形冲压等高端制造领域输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MFC
佩晨智能的发展,似乎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崛起息息相关。
施铭
的确如此。佩晨智能的成长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一个生动的缩影。我们的发展,深度受益于并积极参与了高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过去,进口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设备的价格和利润确实很高,但是市场规模有限,我们的企业做不大。2017 年以来,以华工激光和大族激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奋起直追,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在性能和稳定性逐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将热成形切割的市场规模做大,目前国产设备市占率已经远超 50%。
我们作为应用端和备件耗材配套企业,通过深度使用和反馈,实际上也成为了国产设备迭代优化过程中的试金石、催化剂和助燃剂,当然,我们因此获得快速的发展,抓住了行业的风口。
MFC
站在当前的时间点,面向未来,佩晨智能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
施铭
我们的战略是清晰且坚定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深耕:我们将继续深耕汽车轻量化领域,特别是在成形件切割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将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工艺研发,投入热成形热设备,提升加工效率和质量,拓展与更多国内外主机厂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深度合作。
延伸:在巩固汽车业务的基础上,我们将审慎地探索三维五轴激光技术在其他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可能性。例如,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同样存在大量复杂三维结构件的精密加工需求,这是我们技术能力可以自然延伸的方向。
完善:我们将持续完善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激光应用生态系统。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
我们以 “国产化打破垄断、为产业赋能” 为使命,从激光应用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型企业。通过持续提升服务响应速度、扩大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推动激光切割行业技术创新,深化国产化替代,实现核心备品备件及工装夹具自主可控,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客户首选的服务商,助力中国制造业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