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间,香山股份(002870.SZ)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8亿元,同比微降0.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2.61亿元。
财报显示,香山股份的主营业务包括智能座舱部件、新能源充配电系统以及衡器的设计、制造和销售。虽然公司上半年的业绩有所下滑,但客户结构日趋均衡、创新产品稳步落地,发展韧性强,这些将为公司长远稳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伴随着下半年供给侧“反内卷”持续推进,汽车行业生态有望改善。
新能源汽车配件、充配电业务增幅超10%
对于业绩下滑,香山股份在财报中给出了解释:“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冲突,终端需求与企业成本两端承压。”
具体来看,在汽车零部件方面,香山股份子公司均胜群英主营产品有智能座舱部件和新能源充配电系统。均胜群英立足中国、服务世界,是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奥迪、比亚迪、吉利、蔚来、理想、小鹏、通用、福特、日产、赛力斯、江淮等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商的全球一级配套商。
据财报介绍,香山股份的汽车空气管理系统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现已成为汽车空气管理系统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而且在豪华饰件业务上,公司拥有全球顶尖的设计理念和处理工艺,不仅服务于诸多豪华、超豪华品牌,同时也是世界头部新能源车企及中国主流造车新势力的供应商。
在新能源充配电系统方面,公司是大众MEB平台智能品牌充电桩国内供应商,并为极氪、智己、红旗、比亚迪、奥迪等多家主机厂提供配套的充电桩供应及运维服务。公司旗下品牌均悦充致力于智能充电桩的生产销售以及目的地充电场站的建设运维,目前已有多批产品出海,场站建设数量与日俱增。
然而,今年上半年全球豪华车市场销量下降。根据官方披露数据,三大传统豪华品牌BBA(奔驰、宝马、奥迪)的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在关税、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下,中国市场压力明显上升。
受此影响,香山股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务板块营收有所下降,达24.91亿元。此外,汽车零部件行业毛利率承压、衡器业务受贸易关税价格压制,这两大板块业务的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
不过,公司国内业务以及其他板块业务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公司境内营收为13.76亿元,同比增长9.16%。而从业务板块来看,新能源汽车配件、充配电业务及其他营收达5.43亿元,同比增长10.09%;衡器产品营收达4.27亿元,同比增长19.65%。
新能源汽车配件、充配电业务及其他业绩的增长,一方面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充电桩产业规模化全面提速有关。
2025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鼓励汽车消费政策,汽车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增长态势,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年1~6 月,国内市场乘用车销量累计1353.1万辆,同比增长13.0%;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 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渗透率达到44.3%。充电联盟数据则显示,今年1~6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2万个,同比上升99.2%。
抢占价值竞争优势,打造新增长曲线
面临业绩承压,香山股份也在积极部署重要工作、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开拓原有的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民族品牌的开拓力度,获多个国内主流客户新项目定点,预计在未来几年产生稳定收入,有效弥补全球豪华车市场销量下滑对公司营收带来的负面影响。”香山股份在财报中介绍,目前公司与国内主流的民族品牌均已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公司积极稳固全球豪华车品牌基本盘,客户结构日趋完善与均衡。
香山股份的创新产品也在稳步落地,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公司自研执行器实现规模化量产,应用于充电口盖及电动出风口等产品,该执行器实现了毫秒级的动态响应与精准闭环控制;智能表面业务创新升级,声光电膜片智能表面已实现量产,处在行业领先水平。
据财报透露,由于公司增加了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以增强竞争力,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2.09亿元,同比增长14.1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汽车行业或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汽车行业生态有望改善。
据了解,今年汽车行业自律举措陆续出台。今年5月,中汽协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明确反对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6月份,中国一汽、东风、长安等17 家车企联合声明,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7月份,工信部还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光大证券研报认为,“反内卷”或带动行业从之前的压价/降价冲量向技术升级/技术降本模式转型。
这意味着,香山股份一直以来在研发和创新产品的投入,将为公司在后续行业的价值竞争中抢占优势。
另外,在下半年的战略中,改善海外经营效益、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将是香山股份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为有效扭转海外工厂经营困境,公司正积极推动组织变革、管理提效、运营降本、新产品推出、供应链改革等措施,努力实现海外工厂经营业绩的有效改善。同时,公司将利用亚洲、欧洲及北美等核心区域的销售、研发和生产优势,推动全球业务整合协同。
另一方面,公司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增长曲线。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多年,公司在智能座舱、新能源充配电等相关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成果和制造经验。基于工艺链同源理念,公司积极尝试将这些研发成果和制造经验在其他新质生产力方向予以应用。比如,公司的新能源充配电产品已经获得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商的定点,预计最快年底有望开始量产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