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华车圈,雷克萨斯一度是个“神一样的存在”。
没优惠、不打广告,提车还要加价、抢现车,甚至连“二手的都不便宜”。
消费者抢破头,4S店高高在上——
那时候,雷克萨斯就像一个“高冷的王”,一副“买不买随你”的姿态。
但你可能想不到,如今这个昔日“加价王”,正在经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身价跳水”。
优惠几万成了常态,库存积压、终端让利,有些车甚至“原价都没人问”。
这或许听上去有些夸张,但只要你直面过去几年的真实市场,就会发现:
说它从“加价王”变成“降价王”,一点水分都没有。
因为把时间拨回到2015年前后,那时候的雷克萨斯是什么状态?
一句话概括:全系加价,照样热卖!
主力车型ES,加价2~3万元是“入场门槛”,热门配置甚至要加到7万、8万才有机会早提车。
旗舰SUV LX570,更是离谱——加价幅度一度接近100万元,基本是一台车的价格堆两台车卖,照样有人抢。
哪怕在政策层面,2017年出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已经明确禁止经销商加价售车,但雷克萨斯依旧是“我行我素”。
也正因为如此,2019年末,江苏省监管部门对丰田中国处以约8761万元罚款,认定雷克萨斯在华存在价格垄断和不当定价行为。
但就算如此,雷克萨斯的热度也没有丝毫消减。
因为在当时的消费者眼中,“愿意加价买雷克萨斯”不是被割韭菜,而是一种认同感——
你看,雷车很保值、油耗低、口碑好,还能装点门面,花点“资格费”也不亏。
甚至不少人会说:“买雷车加点钱是正常的,不加价的才不正常。”
可就是这样一个加价成风、连二手市场都坚挺的“神车品牌”,如今却在终端打起了价格战。
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
那一年,新能源高端品牌突然集体爆发:
理想L系列强势崛起,蔚来、小鹏、极氪等一波接一波,连BBA都开始主动下探;
而雷克萨斯却在原地踏步,结果很直接——全年在华销量下滑至17.6万辆,暴跌近19%,创下17年来首次下跌。
从那之后,一切变了。
进入2023年,雷克萨斯突然“姿态放软”:
ES系列开始给出4~5万元的终端优惠,北京、广州、杭州等地更是出现“随到随提、现金直降7万元”的极限操作;
就连旗舰SUV RX,也主动官降了5万,终端还给出优惠空间。
曾经“加价10万都抢不到”的场景,彻底消失,反而是越来越离谱的降价。
到了2025年,甚至有车主不到20万的裸车价,就能买到 ES;
30万的裸车价,能购入 RX。
但最扎心的是:
就算这样降,销量也没再热起来——对比2021年的22.7万台来看,2024年只剩下18.19万辆!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短短3-4年里,雷克萨斯为什么就撑不住了?
表面上看,是新能源卷得太猛,雷克萨斯没跟上;
但更深层的真相是:它赖以生存的“核心卖点”,正在一点点失效。
过去,雷克萨斯靠三样东西征服市场:省心、省油、保值。
可现在呢?这三张牌都不好使了:
首先,“省油”不再稀缺。
插混能亏电跑3-4升油,纯电更是一滴油不要。
雷克萨斯引以为傲的2.5L混动系统,在技术逻辑上,已经被比亚迪们“全民超车”。
其次,“保值”这事,是建立在稀缺和口碑之上的。
说白了,当年你加价买,开3年还能卖出高价,那叫保值;现在你优惠8万都没人问,还谈什么二手硬通货?
最后,“省心”这个标签,也正被改写。
以前雷车少毛病,的确很有优势。
但现在的新能源车,根本没了发动机、变速箱,保养更少、也更不容易坏,雷车就毫无优势了。
再加上奔驰、宝马、奥迪疯狂降价,开始打到雷克萨斯的价格区间。
前面有 BBA 的降维打击,后面还有国产新能源车的不断背刺——自然而然的,雷车就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总的来看就是,雷克萨斯并不是突然不行了。
而是原有那套“静水流深”的逻辑,在一个剧烈变化的车市里,显得太过迟缓。
说白了,它的问题,从来不是质量不好,也不是品牌不行;
而是当产品力和用户价值的锚点发生改变之后,它却没能及时转身..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神坛从不是别人推倒的,而是它自己没守住”!
上一篇:“寒王”:营收增长43倍!
下一篇:开源证券:给予金徽酒增持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