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中国汽车行业人才报告-智联招聘
报告共计:29页
2025中国汽车产业观察:产销领跑全球 人才格局随智能化加速重塑
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持续改写全球行业格局。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增长3.7%和4.5%,产销总量再创新高,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进入2025年,这一增长态势依旧稳健,前5个月产销量分别达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至12.7%和10.9%,展现出产业韧性与活力。
在产业结构中,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自2021年起,新能源汽车已连续4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销量增长率仍高达35.5%,销量占比攀升至40.9%的历史峰值;2025年前5个月,这一比例继续提升至44%,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不过,新能源汽车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024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降至60%,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插混汽车占比提升至40%。插混车型凭借双重驱动模式,既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也在充电桩覆盖不完善的区域赢得更多市场青睐,同时仍能享受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红利,成为市场新的增长极。
传统燃油车虽销量同比下降10%,但出口表现亮眼,2024年同比增长23.5%,保持双位数增长。智能化与网联化成为燃油车转型升级的关键,车企纷纷加大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汽车出口整体表现分化,新能源汽车出口受海外政策、市场转型节奏等因素影响,2024年增长率收窄至6.7%,但随着贸易环境改善,2025年1-5月出口量达85.5万辆,同比激增64.6%,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从市场格局来看,汽车行业整体集中度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稳,但竞争态势仍在剧烈变化。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处于寡占型格局,CR3(前三企业市场占比)连续4年超50%,但头部企业排名波动明显,2022年新能源销量前三为比亚迪、上汽、特斯拉,2025年则变为比亚迪、吉利、上汽,显示市场格局尚未固化。这意味着,技术突破仍是竞争核心,除新能源汽车外,内燃机研发、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均是车企争夺市场地位的关键。
产业的区域布局呈现鲜明的梯度特征。一线城市聚焦汽车制造与技术研发,尽管岗位占比从2023年的20%左右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3.2%,但技术含量持续提升;三线城市则成为汽车制造的主力战场,相关岗位增长达57%,机械设计制造类岗位需求增长38%,生产管理类增长19%,领先于其他城市;四五线城市则在销售市场发力,汽车销售与服务类岗位环比增长超40%,五线城市更是达到51%,反映出汽车消费市场不断下沉的趋势。
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新能源等领域人才竞争力显著提升。从岗位要求看,普工/技工、销售服务类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较低,66%的普工/技工岗位无经验要求,34.2%的销售服务岗位无需经验;而汽车制造、技术研发类岗位则更看重经验,65%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3-5年经验者尤为抢手。学历门槛上,技术研发类岗位63%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汽车制造类岗位这一比例为56%,远高于普工/技工(96%要求大专以下)和销售服务类岗位。
薪资水平也随岗位技术含量呈现梯度差异。传统汽车工程师岗位薪资多在1-2万元区间,占比约60%;而新能源三电(电池、电控、电机)、充电桩设计、汽车电子等热门岗位薪资几乎都在1万元以上,80%处于1-3万元区间,部分岗位薪资可达5万元以上,凸显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从人才分布看,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汽车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北京、上海、成都、郑州等城市人才储备领先。行业人才年龄与经验结构合理,25-45岁人群占比超80%,10年以上经验的人才占比达47%,体现出深厚的人才沉淀。但智能网联、电动化等新兴领域人才仍显不足,相关岗位人才多集中在1-3年工作经验区间,成为企业招聘的重点方向。
随着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人才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汽车安全性能工程师、车联网工程师、试制试验工程师等岗位需求近一年来保持高增长,其中车联网工程师因V2X技术规模化部署、OTA升级常态化等因素,需求持续高位;试制与试验工程师则因新车制造周期压缩至18个月,企业需通过扩充团队抢出产品窗口期,带动岗位需求激增。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期,绿色转型、智能升级、出口拓展、消费下沉四大趋势交织,既带来机遇也面临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人才作为创新核心要素,其结构与质量将直接决定产业未来的竞争力,而随着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化,汽车行业的人才格局还将持续重塑。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