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崩塌。
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演了一幕令人唏嘘的商业悲剧——曾以15.2万辆年销量登顶造车新势力榜首的哪吒汽车,因一笔5.6万元的广告欠款被申请破产审查,彻底撕开其176亿负债的残酷真相。
这家2018年横空出世的造车新贵,仅用三年时间就从行业“黑马”沦为失信被执行人,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倒贴8万元。
工厂停摆、供应商断供、APP断网,40万车主突陷“售后黑洞”。从销量冠军到破产边缘,哪吒汽车的兴衰不过短短三年,这场商业溃败背后究竟藏着哪些致命雷区?
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品牌于2018年6月发布,总部位于上海普陀区,创始人为方运舟。
2018年11月,首款车型N01以5.98万-6.98万元的补贴后售价登陆广州车展,这款小型纯电SUV凭借极致性价比迅速打开局面。2018年12月单月交付1206辆,全年累计交付4803辆;2019年销量突破1万辆,其中B端市场提前锁定4家共享出行公司的2万辆订单。
2020年后,哪吒转向C端市场,推出哪吒U、哪吒V两款车型,凭借“低价高配”策略在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碾压“蔚小理”成为行业黑马。
当时,其渠道网络已覆盖全国280个地级市,被业内称为“下沉市场之王”。
2022年成为哪吒汽车的巅峰之年,全年卖出15.2万辆,出口量更是冲到行业第一。低价策略让它横扫三四线城市,哪吒V凭借6万起的售价成为网约车司机的“回本神器”,工厂24小时连轴转仍供不应求。
销量增长的同时,公司产能布局也在同步推进,2018年桐乡智慧生产基地投产,2022年江西宜春工厂(年产能10万辆)落地,南宁基地也进入规划阶段。
销量上的表现,也为哪吒汽车拉来了许多投资。2021年哪吒D1轮获360集团20亿元领投,D2轮获宁德时代27.9亿元注资;至2024年4月,企业公布的累计融资超240亿元,估值一度高达400亿元。
2021年10月,哪吒汽车宣布完成D1轮40亿元融资。2022年1月,哪吒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当时的哪吒汽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尽管2022年哪吒汽车以15.2万辆销量成为新势力销冠,但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哪吒累计净亏损183.73亿元,相当于每卖一辆车就亏超8万元。其资产负债率在2024年飙升至217%,流动负债122亿元,而账上现金一度仅剩4亿元——还不够支付宁德时代2.3亿元的电池欠款。
在当年销量中,均价在8—10万的哪吒V销量占比将近65%,均价15万左右的哪吒U销量占比达到33%,两者加起来已经达到98%。这种严重依赖低价车型的产品结构导致毛利率长期为负,2021-2023年累计亏损183亿元,单车亏损超4万元。
2023年,哪吒汽车决定通过走中高端路线来实现扭亏为盈。在上海车展上,哪吒汽车将展台“C位”让给中高端车型:哪吒S和GT21。这两款车型定价在18-34万元区间,试图撕掉哪吒身上的“低端标签”。
然而,这一战略转型却遭遇惨败。因技术储备不足(辅助驾驶落后竞品一代)、品牌力薄弱,哪吒GT月销仅几百台,库存堆积如山。更致命的是,公司在此关键时刻反而砍掉40%研发费用,智能座舱团队解散,三电系统转交代工厂,品质彻底崩塌。
哪吒开始走向下坡路。
2023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加速,比亚迪、长城、长安、吉利等车企陆续发布上市或降价“杀入”10万级别的电动车市场,哪吒汽车原有的“低价”竞争力开始降低。长期的低价策略也提前透支了哪吒的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战中处于被动地位。
结果,2023年哪吒汽车全年交付量仅为12.75万辆,同比下滑16.16%,成为当年唯一销量下滑的主流造车新势力。销量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危机,2023年亏损额反增至68.67亿元。
2024年,哪吒汽车的危机全面爆发。上半年销量同比暴跌50%至6.45万辆,产能与销量严重脱节(年产40万 vs 实际销售13万)。10月,员工降薪50%,部分薪资拖欠,供应商集体讨债。11月,大规模人员优化启动,比例高达70%,员工赔偿金无法兑付。
2025年1月,哪吒国内销量仅110辆,桐乡、宜春工厂彻底停工。供应商集体反目:宁德时代断供电池,联合电子停发货源,134家中小供应商被迫接受“20亿债转股”——相当于债务打2.4折。一名被拖欠4819万的供应商在法院哭诉:“血汗钱换成一堆废纸股权,这和抢劫有什么区别?”
哪吒资金链断裂也引爆了最残酷的多米诺骨牌。2025年5月,车主发现车机突然断网,远程控车、OTA升级功能全部失效。哪吒APP2025年5月彻底瘫痪,车主用不了远程控车功能,蓝牙钥匙也失效。有人买车钥匙掉车里出不来,花二十万买的车成了废铁。
2025年6月12日,浙江省嘉兴市中级法院裁定受理合众新能源公司破产重整一案。6月18日,本案移交浙江省桐乡市法院审理。法院正式受理破产那天,停车场还剩几百辆卖不出去的新车。工人领不到工资,供应商排队要账,办公室电脑显示器全被搬空。门口告示牌写着停止售后服务,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哪吒汽车的失败几乎是我国电动车创业浪潮中最典型的一种:在行业上行期迅速做大,竞争加剧后,产品短板与组织问题暴露,失速并迅速倒下。
早期通过哪吒V/U系列(5-15万元)抢占下沉市场,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但长期依赖低价车型导致毛利率长期为负,且品牌形象被钉在“廉价网约车”标签上,难以突破中高端市场。
当2023年试图冲击高端市场时,推出的哪吒S(20-34万元)、哪吒GT(18-24万元)因智能化落后(L2级自动驾驶)、定价过高而市场反响平平,未能突破价格天花板,陷入“低端走量不盈利,高端冲高无份额”的双重困境。
今天来看,哪吒汽车的失败源于多方面:管理层误判市场趋势,如2023年推出哪吒GT冲击高端市场却资源错配;组织内耗严重,派系林立,决策集中于前CEO张勇,导致内部缺乏制衡。
哪吒汽车的短视,一开始就体现的淋漓尽致。2023年哪吒研发投入占比仅8.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续航虚标、刹车失灵等问题频发。
哪吒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也反复无常:年初还说要搞增程式电动车,到了年底又改成纯电,研发进度足足拖了两年。钱倒是花出去不少,可研发投入还不到收入的5%,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太多。
更重要的还是整个行业的变化。
2022年开始,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掀起的价格战成为哪吒命运的转折点。当竞争对手以技术迭代支撑降价时,依赖低价策略的哪吒就陷入了被动。
价格战应对失策,陷入恶性循环。2024年新能源价格战爆发,哪吒被迫降价但未匹配有效的营销攻势,导致销量暴跌98%,进一步拖垮现金流。
哪吒汽车的危机暴露了行业“重融资轻造血”的普遍问题。当市场热情消退,那些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企业将首当其冲。
像哪吒这样的新品牌还真不少。威马、天际这些品牌,也都倒了,它们的问题差不多,都是定位不清,没什么特色。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比亚迪靠省钱赚得盆满钵满,理想汽车靠单款高利润的车也过得不错,可哪吒却在低价竞争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哪吒汽车的坠落,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兴衰史,更是汽车行业百年变革中,中小品牌在巨头挤压下的必然宿命。当行业从蓝海变为红海,那些缺乏核心技术、品牌定位模糊、管理混乱的企业将首先被淘汰。
哪吒汽车从辉煌到陨落,恰如它品牌名称的寓意——一个反抗命运却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它的故事警示我们:在一个行业整体上行的时代里,企业容易被销量数字和融资额蒙蔽双眼;当潮水退去,那些缺乏核心技术、没有清晰商业模式、管理混乱的公司,无论曾经多么风光,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哪吒汽车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战略失误、管理混乱、技术短板、资金链断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兴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一个鲜活而深刻的案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持续创新、稳健经营、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