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正经历一场战略性转变,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巨量投入开始侵蚀其短期利润,这家传统燃油车巨头试图在行业大转型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8月29日,长城汽车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3.35亿元,同比增长0.99%,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
然而在盈利方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1%。这份成绩单揭示了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营收增长停滞,利润空间受挤压
长城汽车上半年业绩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特点。营业收入微增0.99%,而净利润同比下降一成。
细看财务数据,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为35.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6.39%。这一数据表明长城汽车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正在减弱。
毛利率方面,长城汽车上半年保持在18.4%水平。相比去年同期20%的毛利率,下滑了1.6个百分点。在价格战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维持这样的毛利率水平已属不易。
02
销售费用暴涨,转型代价巨大
上半年,长城汽车销售费用达到50.36亿元,同比暴涨63.31%。这意味着平均每卖一辆车,长城汽车要花8852元的销售费用,比去年的5556元多了3295元。
销售费用增加主要源于三方面:开店铺,建渠道:公司正从传统4S店模式转向直营模式,魏牌上半年已建成360多个零售中心、50多个交付中心;打广告,做宣传:加大新车型、新技术的上市宣传及品牌提升;提升服务:试驾体验、售后服务、用户运营投入增加。
03
新能源车增长,但投入产出失衡
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上半年销售16.04万辆,同比增长23.6%,占总销量的28.2%。魏牌表现尤为亮眼,销量3.2万辆,同比暴涨60.3%。
但问题在于投入产出比失衡。销售费用增长63.3%,新能源销量才增长23.6%。考虑到长城汽车总销量只增长2.5%,这意味着传统燃油车其实是在下滑。
04
第二季度表现亮眼,复苏迹象明显
拆分季度数据看,长城汽车第二季度业绩显著优于第一季度。Q2实现营收523亿元,环比增长30.7%;实现归母净利润45.9亿元,环比增长161.9%。
第二季度公司批发销量合计31.3万辆,环比增长22%,ASP为16.7万元,环比增长7%。单车利润1.5万元(扣非前),环比增长115%。
05
产品结构优化,高端化战略见效
长城汽车单车价格维持在16.23万元的高位,在价格战大背景下难能可贵。公司高端化战略避免“内卷”的竞争战略成效显著。
坦克300力夺细分市场销量冠军,更高价值的坦克500位列探花,坦克400占据细分市场第五位置。皮卡市场上,公司持续维持龙头地位,皮卡市占率接近50%,畅享细分市场红利。
06
技术布局全面,未来可期
长城汽车技术底座储备完善。智能座舱方面,公司依托CoffeeOS 3智能座舱系统构建全场景智能出行生态。
辅助驾驶方面,Coffee Pilot Ultra车位到车位功能8月正式OTA上车,并在坦克500改款等新车上搭载。
电动化方面,2025年5月正式发布了下一代全新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兼容插电、混动、纯电、氢能混动和燃油五大动力形式。
07
机构观点分歧,未来走势预判
东吴证券上调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至140/190/226亿元,对应PE为16/12/10倍,维持“买入”评级。
华西证券则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40.40、158.45、181.06亿元,EPS为1.64、1.85、2.12元。
机构对长城汽车的看法存在分歧,但普遍认为公司正在经历短期阵痛,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08
结语
下半年,高山7、全尺寸六座SUV等新车型将密集上市。
这些新车型的市场表现,将决定长城汽车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重新回归增长轨道。
长城汽车手握超过500亿元的现金储备,有足够底气渡过转型期。
这家传统车企巨头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未来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