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A级车展之一,8月29日开幕了成都车展不仅载了中西部市场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时也是各大汽车品牌面向中国市场重要的新车发布节点。但今年却首次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以布加迪、劳斯莱斯、保时捷、兰博基尼等为代表的超豪华品牌集体从展台上消失。
难道中国市场对超豪华品牌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吗?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一场围绕汽车行业“新王”与“旧王”,中国汽车品牌新贵和全球传统超豪华汽车品牌劲旅之间的角逐,正在拉开帷幕。
8月28日,全球高端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企业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制造业。其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于2027年亮相。
追觅宣称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并表示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2013年起就开始酝酿的计划。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淘汰赛的今天,这家以扫地机器人为主业的公司为何选择如此高难度的跨界?
市场红海中的蓝海机遇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22万辆,同比增长38.5%,预计全年销量突破1610万辆,渗透率超50%。
然而,当前车企大多在中端和低端车型上发力,高端、超高端豪华市场存在空白。消费结构上呈现出 “哑铃型”特征,高端市场增长潜力旺盛。
于是,超豪华电动市场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高地。传统豪华品牌如宾利、劳斯莱斯、布加迪等在电动化领域的进展缓慢,这为新兴品牌留下了宝贵的窗口期。
追觅选择此时入场,正是看准了这个时间窗口:传统豪华品牌尚未完成电动化转型,而特斯拉等新势力又未能真正触及超豪华领域。
技术复利的跨界迁移
可以看到,追觅造车选择了一条最高难度但也最具差异化的道路。这种选择背后,还有对行业趋势和自身能力的冷静判断。
追觅造车绝非盲目跨界,而是基于其深厚技术积累的战略延伸。截至2025年5月,追觅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核心动力技术的迁移成为追觅造车的底气所在。追觅在高速数字马达领域积累深厚,自主研发的20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已广泛应用于扫地机器人、智能清洁等产品线。
该技术体系可服务于电动汽车的高性能电驱系统,尤其是大功率、高转速电机设计与管理经验,对打造超跑级动力总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化领域,追觅的AI算法、机器视觉、传感控制等技术可直接迁移至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其提出的“汽车作为智能终端”理念,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
人才战略的双重基因使追觅能够兼顾技术创新与工程落地。追觅汽车团队融合了“智能硬件”与“汽车制造”双重背景的人才组合,既保持了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活力,又吸收了传统制造业的严谨体系。
追觅没有选择自建全产业链的重资产模式,而是充分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群优势。以长三角地带为核心,这些地区聚集了电动车核心供应商,追觅可高效整合产业资源。
追觅还将其“广义机器人”技术理念应用于汽车领域。公司将汽车视为“有四个轮子的机器人”,这种技术理念的统一性,使得其在感知、决策、控制等底层技术上的投入能够获得多重回报。
全球化渠道的战略价值
渠道方面,追觅已经建立的全球化销售网络,为其汽车业务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显著优势。目前追觅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超过6000家线下实体门店。
这些线下渠道并非简单的销售网点,而是经过多年运营沉淀的 “高端品牌触点”。在清洁电器领域,追觅已证明其能够与戴森等国际高端品牌同台竞争,并以更高定价实现市场份额领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的海外用户基础主要集中在欧洲等发达市场,这些地区恰好也是超豪华汽车的核心消费市场。用户群体的高度重合,为追觅汽车的未来市场推广提供了天然优势。
追觅的本地化运营经验也为其造车事业提供了支持。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追觅积累了丰富的本地化运营经验,对不同市场的文化偏好、消费习惯、法规要求都有深入理解。
中国制造的高端突围
追觅造车的尝试,代表着中国品牌向全球汽车产业高端领域发起的又一次冲击。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不打“性价比”战,而是以技术溢价在全球市场上打造高端品牌。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电动车供应链,追觅可快速整合优质资源,缩短造车周期。这种供应链优势为追觅造车提供了重要支撑。
追觅的尝试也是对中国品牌高端化路径的一次检验。在智能清洁领域,追觅已经证明了其运营高端品牌的能力——与戴森等国际巨头正面竞争,并以更高价格实现市场领先。
如果追觅能够成功在超豪华汽车市场立足,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新范式,证明中国品牌同样能够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
写在最后:
追觅造车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决策,更是一次对中国品牌能否真正突破高端天花板的检验。其成功与否,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