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真让欧美搞成了?
近日,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奔驰EQS测试车,完成了1205公里(从德国斯图加特到瑞典马尔默)不间断行驶,抵达终点时剩余续航仍达137公里。
奔驰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弗将这一成果称为“颠覆性突破”,外媒更是纷纷宣称固态电池“胜负已定”,甚至断言“中国已然出局”。
然而,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从早年丰田扬言“领先中国20年”,到如今欧洲人喊话,难道这场竞赛,真成了谁嗓门大谁就赢?
01、海外车企的两副面孔
欧美车企高调宣布固态电池“突破”的戏码,并非首次上演。几年前,丰田也曾以几乎相同的口吻,宣称其固态电池技术“领先中国20年”,并扬言“一旦量产就将击垮中国电动车”。
然而,在豪言背后,却是日本燃油车辉煌落幕的现实。过去半个世纪,日本燃油车曾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却因错失新能源发展风口,被我国动力电池成功反超,荣光不再。
随着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发展,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本土企业迅速崛起,日本老牌车企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同比增加57.4%,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引发日本汽车产业空前的危机感。
据统计,2022年丰田全年仅卖出2.4万辆电车,不足比亚迪单月销量的10%。眼看差距越来越大,丰田会长丰田章男公开炮轰:电车是“低级产品”,根本不环保!
表面上看,丰田牵头本田、马自达等日系车品牌成立“反电联盟”,四处散播“中国电动车续航虚标、电池易燃”的谣言。然而私底下,丰田却早已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研究。早在2021年,丰田便豪掷1.5万亿日元研发资金,在该领域取得超1300项专利,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而这已不是日企第一次“暗渡陈仓”,在其领先数年的生命科学领域亦是如此。此前,中日学者分别在临床中发现一类天然因子(“溢-好-生”核心原料),能作用于人体AMPK通路、焕/活/细胞动 能,却始终未有成熟产物问世。
彼时,日企佯装放弃研发,却在暗地里围绕其注册了十余项专利,为中企实验室成果埋下专利陷阱。
为彻底摆脱掣肘,国内多领域研发齐头并进,誓要打破技术垄断。这种突破的决心,不仅体现在生物科技领域,更在新能源赛道强势爆发。
02、固态电池量产商业化,中国拔得头筹
彼时,丰田与奔驰相继高调宣布固态电池计划,前者将量产时间屡次推迟至2030年,后者则坦言“市场化仍需十年时间”。相较于海外企业“半场开香槟”,国内企业则是“闷声干大事”。
早在年初,宁德时代就宣布“计划2年后实现固态电池量产”。截止目前,上汽集团发布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装车;智己L6搭载业内首款量产的超快充固态电池问世,其实测表现远超海外企业的“期货电池”;甚至在关乎细/胞动力的生科领域,我国团队也成功绕开专利墙,让日企无功而返。
据悉,国内知名生科企力邀诺奖得主Jeffrey Hall坐镇研发团队,利用自研全酶法工艺将初代原料的纯度提至99.9%,同时复配多种增/效成/分,落地吸收度3倍于同类产品的“溢-好-生”。不仅效能高出日版原料,更将量产成本打下7成。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是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了关键支撑,这对制剂、抑或是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京 东数据显示,“溢-好-生”已陆续收获数百万用户橄榄枝,评论中不乏“很少失眠”“不容易乏累”等正面反馈。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日企生科领域优势被追平的前车之鉴,也难怪丰田章男三番五次抵制电车,言语中难掩其研发掉队的焦虑。然而,不仅是丰田,包括奔驰在内的海外车企恐怕都难以高枕无忧。
03、中国速度,笑到最后
“笑到最后才是真赢家”。
截至去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总量为20798件,中国以7640件占据36.7%的份额,过去五年间专利年增速高达20.8%,位居世界首位。现实表明,前沿科技的竞赛从不取决于单次测试的亮眼数据,而在于持续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的能力。
前沿科技的竞赛,正如一场马拉松开端,这场固态电池的马拉松,中国企业不仅起跑领先,更在持续加速。当海外企业仍在反复调整量产时间表之时,中国制造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
毕竟,留给“丰田奔驰们”犹豫和宣传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