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上100kWh电池包,我认为已经是非常夸张的事情了,但当我看到混动、增程车上60kWh电池包的时候,更是将我的认知,硬生生的抬升到了新的高度。
虽然现在电池原材料的成本降低了,但也不至于堆这么大容量的电池包吧?
60kWh电池包的自重在400kg左右,基本上,上了60kWh电池包就不考虑轻量化了,因为太难做了,而且现在的电车设计思路,就是简单粗暴的:
既要、又要、还要。
所以现在车企的设计思路,就是:发动机、变速箱、油箱、电机、电池包,一个也不少,最后的结果就是,纯电续航非常长、满油满电续航很长。
当然,车也超级重。
一台5米的新能源轿车,自重能做到2.2吨左右,这是个什么概念?
尺寸接近5米4的,用上3.0T发动机的宝马7系,顶配车型的自重也就2.2吨左右,但7系已经是轿车的天花板车型了,用料、发动机排量、车身尺寸拉满,也不过是这个自重。
但自重2吨的5米新能源车,并不少见。
如果是一台新能源混动SUV,自重有的能做到3吨,相当恐怖,其实设计师也想设计出更合理的车型,至少在自重上不用这么夸张吧。
为什么不?因为用户好像非常“贪婪”。
这里的贪婪不是贬义词,是同样多的预算,用户更想买到哪里都更好,更大,配置更好的车。
其实工程师最早的解题思路是HEV,HEV就是“不插电混动”的意思,也就是丰田、本田的那种混动系统,电池包很小,大概只有2kWh左右。
起步用电,加速用电,主力是发动机驱动,电机打个辅助,在内燃机最低热效率区间用电机驱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还能节省各种成本。
什么成本?
1、大电池包的采购成本,采购容量2kWh的电池包和容量20kWh的电池包,成本差距显然是巨大的。
2、悬架系统的采购成本,一台1.5吨的轿车,和一台2.2吨的轿车,采购悬架配件时的强度显然是不一样的。
后者因为需要应对更重的车辆,减震、轮胎的标准都要更高,成本也就更高。
3、测试、研发成本,“非常重”这个描述语,在每个行业都是一种负担,尤其是考虑到设计、安全、耐久性时,大自重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这些点,工程师都懂,但没办法。
“你造的车,纯电续航比别人短50km,人家的纯电续航能跑150km,你的只能跑100km,那我就不买了”,这是多数人在买车时候的想法。
所以也算是逼着工程师把电池包做的很大,因为大电池包才有竞争力。
现在的电池包很便宜,两万成本就能上一个30kWh电池包,这能让一台紧凑型新能源车跑150km,CLTC的标定续航可能直接到200km了。
反正也没有重很多,为了更好的卖车,车企也就上大电池包了,而且越来越大,可谓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很多车企直接就是把增程的电池包越做越大,直接变成了“纯电”,上一个容量60kWh的电池包,然后配一个1.5L的发动机,上不上涡轮看情况,然后再上一个50L的油箱。
这种动力,基本上就是卖到30万以上的基础配置了。
思路就很明显了,这种“电池包不要钱”的策略,既是为了在卖车的时候更有说服力,也是为了在高端市场更好混。
高端车的尺寸一般都很大,都能塞进去更大的电池包,也能装得下发动机、油箱、电机,反正这些都是要空间的。
塞下去之后,再用营销话术讲讲故事。
“纯电续航同级别最长、综合续航1xxx公里,同级别唯一”,这些故事讲出来,甭管用户用不用得到,噱头相当强。
虽然更多人,每天的出行强度只有50km,但谁不想买一台同级别看起来更厉害的车呢?
所以工程师也没办法,哪里都要做的最大,否则就显得自己没能力,最后你们就看到了,纯电车的电池不着调的大,增程车的电池包都比一部分纯电车大了。
这些优势其实只存在于新车层面。
如果一台车用的时间长了,在换电池包、换轮胎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么大的电池包带来的自重压力,每一个零部件的维护,成本都是相当高的。
当然,这些问题一般人体会不到,只有在5年之后才能感受到“换配件”的高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