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功夫鱼
前 言
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奥迪三大巨头纷纷亮相,带来了一波电动化大作战,然而看似风光的发布背后,却隐藏着一股浓浓的焦虑。
它们究竟在急什么,是中国车企的迅猛崛起,还是即将到来的全球电动化浪潮,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的最大恐惧,真的真的是来自中国吗?
BBA的“电动化转型”大动作
最近慕尼黑车展真是热闹非凡,BBA(宝马、奔驰、奥迪)全都发布了各自最重磅的纯电车型,这些新车就像是上了“电动化转型”的火箭,嗖嗖嗖地冲上了“未来科技”的高峰。
可这群豪车大佬们好像都特别焦虑,甚至有点像在给“电动化”这门作业交着急,就算这些车还没量产,但你看它们发布的节奏,就像是在说:“我们也要搞电动了,别等到我们转型完了再被中国车企吊打啊!”
先说说宝马满满的科技感,它们五年磨一剑,终于把BMW iX3推出来了,像是“新世代”的代表,光听名字就觉得充满了未来感,宝马还宣布明年中国版就来,你准备好了吗?没错,宝马的电动进攻也对准了中国市场,别看它们装作不慌不忙,其实心里早就敲响了警钟。
奔驰呢搞事情的节奏一如既往,它带来了纯电版的GLC,外形大气,内饰也在拼命争取“科技感”,不过有个设计总监戈登·瓦格纳,也就是奔驰的“设计大佬”,在接受采访时可是没客气,直言奥迪Concept C的中控屏太小,宝马那块43.3英寸的超大屏幕太大,太远了,根本没法专心开车!
汽车界的“吐槽大会”来了,这画风有点意思,不过奔驰的计划还是很清晰,未来不再搞复杂的“EQ”系列命名,而是打算直接用“Electric”来命名,简单直白更符合大家的胃口。
奥迪一边展示未来到2027年才量产的“Concept C”跑车,一边又在中国市场疯狂打磨“本土化”策略,推了奥迪E5 Sportback。
瞧瞧这个车30分钟订单破万,简直成了中国车市的“网红”车型,大家纷纷表示这车的智能化配备绝对是“中国味十足”,不过也有网友吐槽,奥迪的新车前脸看起来有点“太激进了”,似乎是想让电动感直击你眼球,结果“鼻孔”设计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BBA这三家车企的心思大家都懂,电动化的步伐比打游戏还快,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升级装备,可惜它们似乎并没赢得消费者的全部芳心。
就拿宝马和奔驰来说,虽然它们在外形和功能上拼了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努力加大格栅、提升空间、搞快充、智能化,但似乎它们的“眼光”还是有点“偏远”,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有时候能让BBA直接打“迷惑”模式。
迎接挑战
实际上BBA这些车企的焦虑并不是来自中国市场的压力,真正让它们睡不好觉的是来自欧洲那座“大山”:欧盟2035年全面电动化的政策目标。
欧盟想要2035年“所有车都电动”,这一目标逼得车企们焦头烂额,因为欧洲的充电设施和电网建设完全跟不上,根本没有办法支撑这么快速的电动化进程,试想一下德国的电网说不定还得花30年才能搞定,要是电动化政策一刀切,真的是“电池加电网”的双重危机。
而且中国市场是个大礼包,虽然BBA的电动车销量在中国看似平淡,但对于这些车企来说,这还是一个绝佳的“安全出口”,中国市场的电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7%,而欧洲仅仅只有8%多一点明显落后了。
看起来BBA对“含中量”越来越高,合作越来越多,比如宝马和宁德时代搞起了“电池联盟”,奔驰也和吉利搞了“Smart”电动品牌,而奥迪更是与上汽合作了全新品牌“AUDI”。
合作的背后是BBA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度依赖,简直是把中国当做了“电动化”转型的“救命稻草”。
然而面对如此密集的合作和不断提升的本土化程度,BBA也只能面对一个现实:就算你们在中国市场大力“开疆拓土”,但全球电动化进程慢得让人抓狂,尤其是欧盟的2035目标来势汹汹,实在没法再拖延。
结语
BBA这三家车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和中国车企“拼个你死我活”,但实际情况是,它们的压力,真正来自那座日益逼近的政策红线。
全球电动化的转型,不是你想拖延就能拖延的,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逼近,你不转型就只能“OUT”了,而面对这种未来压力,它们只能选择在中国市场抢占先机,再快也要加速,所以说到底BBA的焦虑其实是:“全球电动化,我们能跟得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