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高速上的那一幕幕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朋友圈里到处都是电车车主的“吐槽大会”——排队充电3小时,开车2小时,有的干脆把车停路边开门散热,画面着实有些狼狈。
说实话,我并不意外。新能源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800万辆,但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明显没跟上。
这次集中爆发,只是把平时被掩盖的问题彻底暴露了出来。
01
数据不会说谎
我们来看几个关键数据:目前全国充电桩总量约760万台,按1800万辆新能源车计算,车桩比约为2.4:1。
这个比例看起来还行,但问题出在分布上——城市里密密麻麻,高速服务区却稀稀拉拉。
更关键的是充电时间。即便是快充桩,从30%充到80%也需要40-60分钟,这还不算排队。
相比之下,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只要5分钟。在车流量激增的节假日,这种效率差异被无限放大。
据我了解,某服务区平时6个充电桩够用,但国庆期间排队车辆一度超过50台。一位车主告诉我,他从广州回湖南老家,正常6小时的路程硬是跑了12小时,其中一半时间耗在了找桩、排队、充电上。
02
续航焦虑依然存在
厂家标称的NEDC续航和实际高速续航之间的差距,也在这次长途出行中被充分暴露。
一台标称510公里续航的车型,在高速实际行驶中只能跑300公里左右,这个落差确实不小。
温度、车速、空调使用都会影响续航,但很多用户对此缺乏充分认知。有车主为了省电,高速上不敢开空调,这种体验实在谈不上舒适。
03
理性看待短板
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次的问题就全盘否定新能源车。在日常城市通勤里,电车的优势依然明显——使用成本低、驾驶静谧性好、加速响应快。
问题出在跨城市长途出行这个特定场景上。
目前来看,插混和增程车型在长途出行方面确实更有优势,既能享受电驱的平顺,又不用担心续航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想、问界这类增程车型在市场上表现不错。
写在最后:
这次国庆期间的充电难题,确实给准备购买纯电车的用户提了个醒。如果你主要在城市代步,纯电车依然是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经常需要跨城出行,或许插混、增程车型更适合现阶段的使用需求。
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时间,技术的进步也需要过程。您对新能源车的长途出行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