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车开下检测线,老王就盯着那张 “不合格” 报告单皱起了眉。尾气里的一氧化碳超标,电池充电时温度也快摸到红线 —— 这台开了五年的插混车,第一次让他尝到年检的厉害。
“以前总觉得绿牌车年检省事,哪想到是双重遭罪。” 老王蹲在检测站门口抽烟,烟蒂扔了一地。3 月新规实施后,插混车既要过燃油车的尾气关,还得闯新能源车的电池检测,少一样都拿不到年检标。他旁边那台网约车更惨,电池放电检测没通过,师傅正对着 4S 店的报价单叹气,光换组电池模块就要两万多。
说起来这电池检测也挺折腾。检测员把充电桩怼上接口,要连续充三分钟看温度,三元锂电池还不能超过 60℃。老王凑过去看屏幕,他车的电池温度一路爬到 58℃,吓得他手心冒汗 —— 这要是真超标,可不是洗个节气门能解决的。之前听群里说有人电池检测不过,4S 店直接建议换整组电池,报价快赶上半台车钱了。
尾气检测更是老难题。老王去年就卡在这,清洗三元催化花了一千二,结果还是没过。这次他学乖了,提前换了火花塞和机油,可高怠速状态下的污染物数值还是超了。检测站门口的车托凑上来搭话,说给一百五就能代办,“不打招呼肯定过不了”。这话听得他火大,合着正经修车不如找关系?
其实新规的初衷倒是好的。现在路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去年保有量都快两千万了,电池起火的新闻也时常见到。这检测就是给电池做个体检,充电温度、绝缘电阻都查,据说能降低自燃风险。可对车主来说,这体检太 “贵” 了。有修理厂老板说,新规实施后,插混车的维修单里,电池和尾气相关的占了七成,均价都在一万五以上。
最坑的是有些故障根本说不清。有车主电池检测没过,换了散热系统花了八千,复检时温度反而更高了。后来才发现是检测设备的问题,你说这钱花得冤不冤?还有人尾气反复不合格,最后换了家检测站,没修就过了,这里面的门道谁也说不清楚。
老王最终还是咬咬牙修了车。洗三元催化、换传感器花了两千三,电池均衡维护又加一千五,折腾一周才复检通过。取年检标的时候,他摸着方向盘叹气:“以前觉得插混车省油,现在年检修一次,够我加半年油了。”
旁边刚检完车的小伙子插了句嘴,他的车才开三年,电池检测时电压有点不稳,检测员就让他签了份风险告知书。“说是下次再不合格就得修,真不敢想三年后要花多少钱。”
夕阳把检测站的影子拉得老长,排队的车还在慢慢往前挪。那些挂着绿牌的插混车,夹在燃油车和纯电车中间,像群两头为难的 “夹心饼干”。老王发动车子时嘀咕了一句:“下次年检前,得先存够修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