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颠覆替代,而是技术共生;不是简单“走出去”,而是深度“融进去” 吉利出海完成第三次跃迁
书写中国智造合作共赢新篇章 本报记者 赵瑛 范国飞
| 吉利国际EX5在英国上市 吉利汽车集团供图 |
| 吉利汽车集团供图 |
伦敦一家汽车展厅里,吉利国际EX5(国内为E5车型)的车门悄然打开,英国消费者用英语发出指令,体验各种功能。
当地时间10月23日,吉利汽车在英国伦敦举办全球投资者路演活动,发力全球市场,再一次成为浙江企业新一轮全链路出海的典范。
在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看来,进军英国市场,是吉利欧洲战略深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欧洲电动出行新篇章的开启。“我们将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实用、创新、可持续的产品,并与用户、伙伴建立持久互信的关系。吉利期待与欧洲市场共同前行,共创未来。”
如今,浙江企业出海正从传统的产品出海、劳务出海向技术出海、品牌出海跃迁,闪耀在世界舞台上。
破冰与深耕,吉利走遍全球
浙江企业的出海基因,在20世纪末就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产品出海+劳务输出”构成了最朴素的全球化形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技术、资本等进军海外。2006年,吉利以19.97%股份入股英国锰铜公司。当时,外界大多将其视为“造车门外汉”的莽撞尝试,但浙江商人“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让这次投资成为欧洲布局的关键伏笔。
2013年,吉利全资收购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伦敦出租车制造商,投入2.5亿英镑在考文垂建起英国首家电动车工厂,将经典黑色出租车升级为纯电版本,用“务实笃行”打破质疑。
吉利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韧性,在收购沃尔沃的进程中达到顶峰。2009年时,沃尔沃的经营陷入困境,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吉利用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这对于当时总资产只有155亿元人民币的吉利而言,不亚于一场“蛇吞象”式的冒险。
交割仪式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出了“爱它,就要让它更强大”的承诺,藏着浙江企业家的生存智慧。收购并不是简单吞并,而是“全球协同、各自独立”的共赢。
在此后的岁月里,CMA、SEA、GEA架构等模块化平台陆续诞生,让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的车型都能共享核心技术。这种“1+1>2”的整合术,不仅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使得合作各方都能互利共赢,也为吉利在欧洲的长期深耕埋下伏笔。
从产品到技术到标准,出海三次跃迁
今年前三季度,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为代表的“新三样”出海,同比增长接近20%。其中,汽车出海的表现尤为亮眼,这跟浙江车企在全球的布局密不可分。
2022年,吉利将SEA架构授权给一家波兰电动汽车制造商。这是中国汽车架构首次向欧洲车企输出,意味着浙江企业从“技术输入者”变为“技术输出者”。同时,吉利还是IATF国际汽车工作组第10家汽车集团成员,也是第一个亚洲会员,并拥有董事表决权,参与国际质量标准制定,推动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吉利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协同、全价值链出海”的战略逻辑,灵活组合技术授权、联合制造、自主运营等多种合作方式。
在英国考文垂工厂,伦敦出租车保留经典外观的同时,植入吉利的三电技术,让百年品牌焕发新生,已占据英国90%以上的市场,行驶里程超6亿英里。在东南亚市场,吉利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运营,让马来西亚国民品牌宝腾汽车焕发新的生机,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42%,市占率达22%,实现“本土品牌+全球技术”共生。在拉美市场,吉利战略投资雷诺巴西,借助其制造与分销网络落地新能源产品,探索联合研发,以“资源互补+技术共创”切入核心市场。在欧洲市场,吉利凭借瑞典研发团队与定制化产品构建自主体系,已在包括波兰、希腊和克罗地亚在内的12个欧洲国家建立业务。
在“一个吉利”的战略框架下,吉利通过全球化的技术协同,打造了覆盖豪华、高端、主流等多元市场的品牌组合,极氪、领克、吉利银河、吉利中国星系列已形成覆盖燃油、混动、纯电、甲醇、换电等多能源技术路径,满足全球用户、全场景的需求。
目前英国是欧洲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2025年上半年纯电动车增长率达34.6%。吉利将英国作为欧洲市场的核心战略高地,辐射拓展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核心市场,构筑全球布局的新桥头堡。未来五年内,吉利汽车计划在欧洲推出15款全新车型,建立超过1000家销售网点,成为欧洲市场的主流汽车品牌。
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多方位破局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宁波口岸汽车出口量达28.5万辆,同比增长53.3%,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60%。预计全年整车出口量将突破34万辆,同比增长19.6%。
成绩虽然耀眼,但浙江车企的全球化之路并非坦途。
目前,欧盟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45.3%的关税,2026年起欧盟还将实施碳关税。以2025年为例,中国电动车平均碳足迹约25吨CO2/辆(含电池),单辆车需缴纳990欧元(约合7600元人民币)。如果碳足迹无法下降,将直接影响利润率。
面向未来,技术创新仍是浙江车企出海破局的关键。在弗罗茨瓦夫的汽车工厂,波兰工程师与中国技术人员并肩调试生产线;吉隆坡的宝腾汽车展厅里,消费者为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驻足;伦敦街头,电动出租车驶过白金汉宫,车身上“Geely Technology”的标识低调而醒目……这些场景拼凑出浙江车企的全球故事,不是颠覆替代,而是技术共生;不是简单“走出去”,而是深度“融进去”。
在吉利汽车集团英国投资人沟通会上,淦家阅说,无论是AI重塑出行,还是全价值链降碳,都非一日之功。吉利将以长期主义深耕技术、坚守责任,与各界携手共同推动全球化汽车产业迈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
吉利的全链路出海,无疑是浙江企业坚持长期主义和战略定力的最佳诠释,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也是构建受人尊敬的全球化企业的唯一通途。
当更多带着中国技术基因的汽车驰骋全球,书写的不仅是企业传奇,更是一个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迈进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