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在美股为 “Robotaxi 第一股” 头衔争得不可开交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今年 10 月突然像约好了似的,前后脚冲刺港股。
14 号同天拿证监会备案,17 号、19 号接连过港交所聆讯。
更让人疑惑的是,两家账上都躺着几十亿现金,按理说短期不缺钱,为啥非要扎堆赶这趟上市潮?
是行业要迎来大洗牌,还是这对 “百度师兄弟” 在为下一轮厮杀囤粮?
上市是 “续命” 的起点
很多人觉得 “账上有钱还上市” 是多此一举,但只要了解自动驾驶的 “烧钱程度”,就知道这步棋有多必要。
今年 2 月曹操出行推 “曹操智行”,6 月特斯拉在德州开测 Robotaxi,哈啰带着蚂蚁和宁德时代的资源高调入场,连英伟达都悄悄孵化相关业务。
10 月滴滴刚拿 20 亿融资,明确要加速布局。
这些新玩家个个有靠山,滴滴有现成的出行网络,特斯拉有车厂和用户基础,哈啰有下沉市场资源。
反观小马和文远,既没车厂撑腰,也没现成的出行入口,只能靠自己砸钱建车队、铺网点,不赶紧融资,很快就会被甩在后面。
再看商业化的 “必经之路”,现在萝卜快跑在武汉实现单车盈利,证明 Robotaxi 能赚钱。
但要复制这种成功,得先跨过 “规模化” 这道坎。
小马要研发第七代 Robotaxi,从传感器采购到车辆改装,每辆车成本都不低。
文远要拓展海外市场,光是在欧洲拿牌照、做市场教育,就得花不少钱。
而且规模化过程中,运营成本会跟着涨,车队维护、数据标注、安全员工资,哪项都离不开钱。
上市就是最快的 “补血” 方式,能让它们在盈利前撑得更久。
港股为啥成了香饽饽?
小马和文远不选 A 股、不追加美股融资,偏偏选港股,背后藏着三层考量。
第一层是 “政策适配”,港交所近三年一直在改上市规则,对自动驾驶这类 “重研发、慢盈利” 的科技公司特别友好。
之前禾赛科技回港上市,就是靠这个政策顺利落地,小马和文远相当于走了 “成熟路线”。
第二层是 “投资者认知差”,美股投资者对国内自动驾驶的运营逻辑不太懂,比如 “为什么要先在武汉盈利,而不是一线城市”,他们很难理解。
但港股投资者更熟悉国内市场,知道这些布局的意义。从美股市值就能看出来,小马 71 亿美元,文远 33 亿美元,差距很大。
到了港股,文远或许能靠 “海外业务多、场景广” 的优势,让投资者重新认识它,说不定能实现 “价值翻红”。
第三层是 “风险对冲”,现在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热度在回升,今年全行业融资超 350 亿,比前两年的 “寒冬” 好太多,此时上市能拿到更好的估值。
而且 “美股 + 港股” 双平台,能分散风险。
万一未来美股市场有波动,港股还能成为融资的 “备用通道”,相当于给现金流上了 “双保险”。
三、师出同门,打法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虽然都出自百度自动驾驶团队,但小马和文远的发展路线早就 “分道扬镳”,这也让它们的港股上市,多了几分 “较量” 的意味。
小马走 “专精路线”,只做 Robotaxi 和货运,技术上把 “安全” 放在第一位。
传感器用得多,还搞 “影子模式” 让算法在后台不断优化,甚至靠虚拟仿真每周跑百亿英里练数据。
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它近一半收入来自货运,Robotaxi 反而成了 “副业”,所以才要喊着 “年底扩到千辆车队”,补自己的短板。
文远走 “广撒网路线”,除了 Robotaxi,还做摆渡车、物流车、扫地车,业务铺到 11 个国家 30 多个城市,甚至在瑞士搞了欧洲首个机场 Robobus 项目。
它的专利比小马多很多,技术能快速用到不同场景,比如从出租车转到摆渡车,不用重新研发。
但这种 “全面开花” 的模式烧钱更快,所以对融资的需求也更迫切。
这两种打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小马 “专精” 能集中资源突破,容易在单一领域做深,文远 “广撒网” 能分散风险,万一某个场景不赚钱,还有其他业务撑着。
但最终能不能成,关键还是看 “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
结语
其实不管是小马的 “聚焦”,还是文远的 “广撒网”,本质上都是在 “熬时间”。
熬到规模化效应显现,熬到成本降下来,熬到盈利拐点出现。
Robotaxi 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 “现金流马拉松”,谁能撑到最后,谁才有机会分蛋糕。
港股上市能给它们带来更多资金,但也意味着要接受更严格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