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约100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大蓝图下,绿色低碳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政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而来。2025年底前,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将完成首次碳排放履约。《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密集出台,核心指向都异常清晰:企业必须尽快“摸清家底”,实现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精准管控。
认清现实:企业能碳管理之路,挑战重重
然而,“摸清家底”这四个字,知易行难。许多企业在能碳管理的起步阶段就陷入了困境:
能碳盘查之难:
数据难收,难以整理: 能耗与碳排数据分散在各个孤立的系统中,记录、统计、计算严重依赖人工,充斥着大量的纸质单据和重复性劳动,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算法异构: 虽有通用指南,但具体到每个行业、每家企业,其生产工艺千差万别,核算规则需量身定制,对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
难以优化: 传统的碳盘查多为“一次性”咨询项目,输出的是静态的年度报告。数据无法流动,更难以用于日常的优化、监测和科学决策。
时间紧、任务重: 盘查工作集中在上半年,现场搜证工作量大,最终报告电子化、结构化程度低,笔误多、篇幅长,往往沦为“走过场”的形式。
能碳控制之难:
目标难定: 如何制定一个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切合企业实际、科学可行的碳目标?
路径难定: 面对众多潜在的减排环节,先改造什么?后投资什么?决策缺乏数据支撑。
收益难算: 节能减排的投资回报究竟如何?无法量化,就难以说服管理层投入。
虚拟资产难管: 碳资产作为一种新型虚拟资产,若无法量化,便无法有效管理和交易。
交叉领域统筹难: 能碳管理涉及环境、工艺、金融、IT等多个领域,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破局之道:从“知难”到“行易”,数智化管控是唯一出路
面对这些系统性难题,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无力应对。九九智能环保自主研发了一套覆盖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撑的一体化数智化能碳管控解决方案。
赋能未来:构建企业专属的“能碳大脑”
通过引入先进的数智化平台,企业可以轻松搭建起自己的能碳管理核心竞争力:
能碳驾驶舱:全局洞察,一目了然
多维度监测: 实时展示企业、工序、设备等不同层级的碳排放与能耗目标及完成情况,让管理决策者对企业能碳状况“心中有数”。
全流程覆盖: 对核算范围内的所有碳排放源进行精准分析,同时针对不同工序的产品进行碳排放核算与能源管理。
三维场景展示: 通过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实景三维模型,还原厂区细节,实现细致化、可视化的场景管理,让碳流、能源流一目了然。
能源管理系统:精打细算,降本增效
系统涵盖能源计划、指标分解、计量器具管理、能源平衡分析、能效分析及能源质量管理等功能,实现能源使用的全过程精细化管控,直接帮助企业降低用能成本。
碳排放管理系统:合规避险,创造价值
组织碳与产品碳管理: 轻松完成碳盘查、碳核算,满足合规与履约要求。
碳资产与供应链管理: 有效管理碳配额与碳信用,应对碳关税,并在供应链中推动低碳转型。
流程减碳与专家咨询: 将减碳知识沉淀到系统流程中,并结合专家智慧,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洪流中,能碳管理能力正迅速从“合规成本”演变为“核心竞争力”。早期布局智能化能碳管理体系的企业,不仅能从容应对政策监管、降低经营成本,更将在未来的绿色贸易、碳资产交易和品牌形象塑造中占据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