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充电后忘挪车,可能面临数百元 “天价” 费用?如今越来越多充电桩开始收取超时占位费,不少车主因不了解规则白白花钱。其实这并非行政罚款,而是运营商规范资源使用的收费机制,看懂这些规则就能轻松避坑。
超时占位费的核心是 “腾退公共资源”,收费规则因运营商和场景而异。特斯拉超充站最为严格,充电结束后 5 分钟未驶离,空闲车位≤50% 时按 3.2 元 / 分钟收费,无空闲车位则翻倍至 6.4 元 / 分钟,且上不封顶,一小时最高可达 384 元。理想、极氪等品牌相对温和,分别按 2 元 / 分钟(封顶 200 元)和 1 元 / 分钟(封顶 50 元)收取,蔚来则是 0.5 元 / 分钟且 50 元封顶。第三方运营商中,特来电多设置 30 分钟免费期,超时后按 0.1-0.5 元 / 分钟计费,单日有封顶限制。
地方政策也在逐步跟进,北京、成都已明确公用充电设施可收取超时费,广东部分高速服务区试点 “85% 自动断电 + 超时收费”,充电完成后 15-30 分钟内免费,超时按 0.5-1 元 / 分钟收费,有效提升了充电桩周转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费用需提前公示,若未明确告知,车主可提出异议。
避免额外支出有三大技巧:一是充电前确认规则,通过充电桩公示牌或 APP 查看免费时长、费率及封顶金额;二是开启多重提醒,多数车企 APP 会在充电完成前、后分阶段推送通知,建议同时设置手机闹钟;三是合理规划时间,商圈充电可结合购物时长预估,高速服务区充电至 80% 即可驶离(后续充电效率极低),为他人腾出车位。
上海曾有车主超时 94 分钟被收 438 元,法院最终支持运营商收费,因其已通过多渠道公示规则并多次提醒。可见,超时占位费的核心是 “规则先行”,车主只要提前了解、按时挪车,就能既不浪费公共资源,也避免白花钱,让新能源补能更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