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四部门联合出台的二手车出口新政,给火爆的行业浇了一盆“规范冷水”。核心条款直指业内争议已久的“零公里二手车”乱象——2026年1月1日起,注册不满180天的车辆出口需车企出具售后确认书,否则拿不到出口许可证。这波操作既戳中行业痛点,也让消费者和企业都得重新盘算。
所谓“零公里二手车”,说白了就是“新车换马甲”:刚上牌没开几天,就以二手车名义出口。这种操作曾让行业野蛮生长,2020年我国二手车出口仅4300辆,2024年就暴涨到43.6万辆,6年增长超百倍。但光鲜数据背后,乱象丛生:部分商家避关税、逃监管,海外消费者买到“准新车”却没官方质保,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痛批这是“行业怪象”,既扰乱海外市场价格,也抹黑中国汽车口碑。
新政的“180天红线+售后确认书”组合拳,堪称精准打击。对普通二手车商来说,想拿到车企盖章的售后文件难如登天,这意味着靠“新车当旧车”赚钱的路子基本被堵死。而对海外消费者而言,以后买中国出口的二手车,终于能享受到正规售后保障,不用再担心“坏了没人修”。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提到的1个半月缓冲期,也给企业留足了调整空间,避免行业“硬着陆”。
政策影响不止于此。短期看,依赖“零公里二手车”的企业会承压,出口量可能出现波动;但长期来看,这是行业“正本清源”的关键一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二手车出口占汽车总出口比重仅7%,远低于日本、美国的30%以上,真正的二手车出口还有巨大潜力。随着政策引导,企业将转向真正的“长公里二手车”,匹配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梯度消费需求。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新政也是隐性福利。此前大量新车被“转出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二手车供给。新政实施后,更多真实二手车将在国内流通,置换需求被激活,可能带动新车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二手车出口不是破烂车出口,但也不应该是新车出口的“后门”。这次政策的出台,恰似一场及时雨,让行业回归本质,让竞争更加公平。当“零公里二手车”成为历史,中国二手车出口才能行稳致远,真正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玩家。
随着2026年大限将至,二手车出口行业将如何洗牌,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靠钻空子赚钱的时代正在过去,精细化运营、合规化发展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