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这几年实在是支棱不起来了,不仅在汽车领域丢城失地,在钢铁、机械、化工等领域也是举步维艰,大量企业纷纷卖身中资,尚有实力的也选择投资中国,这个一度引领未来趋势的工业大国,到底怎么了?
中资收购德企的大潮序幕早在多年前就已拉开,并且这几年越发热闹。
2017年美的以37.07亿欧元(约292 亿元人民币)总价,大手笔收购德国工业巨头库卡,引发外界关注;2020年中联重科收购欧洲塔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德国威尔伯特,获得欧洲高端塔机技术;2021年,为强化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布局,时代新材收购德国德国采埃孚集团旗下BOGE橡胶与塑料业务全部资产;2024年立讯精密收购百年汽车线束巨头德国莱尼,切入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为中国车企出海铺路.....
这些德国企业一个个听起来名头响亮历史悠久,看起来很是风光,但实则问题重重,在市场竞争下很是挣扎。比如被立讯收购的德国莱尼,虽然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线束供应商,拥有宝马奔驰等主流车企客户,但扩张盲目整合不利,未能及时布局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线束技术,错失行业变革机遇,财务状况连年下滑,在被收购前,已经是债务高企,资不抵债。
在这些经营不善的公司里,比德国莱尼更出名还有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这家在二战中以武器制造而全球闻名,有着两百年历史的大厂,也因为经营不力,不得不进行高达上万人的裁员。并且由于情况太糟,光裁员还不够,目前还试图过资产剥离、产能削减和股权出售等方式进行 "瘦身自救"。
话说回来,德国工业遭遇如此困境,很大程度绕不开我们。德国工业长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汽车行业,近几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一众德国品牌因为跟进不及时纷纷遭遇下滑,德系车的整体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24%降至2024年的15%。克虏伯钢铁公司57%的订单都流向汽车行业,汽车厂商日子不好过,身后的一众供应商自然也跟着吃苦。
市场环境的变化之外,德国本土的政策问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几年德国追求环保愈发魔怔,甚至连核电站都容不下,宁愿从法国进口核电,也要炸了自家最后一座核电站。加上国际局势动荡,俄乌战争影响,能源供应成本不断上升,十分打击德国工业竞争力。
除了被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工业找到的另一条出路便是来中国发展。例如宝马投资200亿扩建沈阳工厂,支撑全球电动车供应;西门子拓展高端医疗市场,投资深圳建设先进医疗产业基地;巴斯夫在湛江投入百亿欧元,打造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规避欧洲能源危机.....
近几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不断上涨,今年对华实际投资更是激增54.7%,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一季度针对会员企业做的调研报告显示,有将近70%的企业明确在2025年及今后会加大对华投资。 其中,超过78%的企业表示,重点投资将聚焦在研发领域。
曾几何时,德国还是工业领域的引领者与先行者,早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便提出工业4.0概念,谁能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德国工业不仅没能实现预言,反而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当下这种情况,德国人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德国《焦点》周刊对此评论道,相比中国等国,德国的创新机制已经显得“十分迟缓”——任何想在德国建厂的计划,从规划到投产通常需要5到7年时间。 而中国拥有高铁、5G网络、智能港口、先进的机场和大量顶尖科研机构。
在这场由AI、新能源、工业4.0构成的全球产业格局新竞争比赛中,中国与德国已经慢慢从追赶变成了并行,就看何时能够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