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按照电池使用寿命推算,动力电池已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将达82万吨,对应回收产值约7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但目前,规范化回收率不足50%,规范回收利用已成为推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退役潮来临,动力电池回收如何真正“变废为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关注。
千亿市场大幕渐启
下午6点多,位于朝阳区广渠路的一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前来咨询购车的市民络绎不绝。当被问到动力电池如何更换回收时,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用的是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电池的寿命的话,您可以跑到8年或者16万公里,这期间都是质保的,有任何问题您直接开到4S店就行了。如果说您开个五六年,您想换了也可以来我们这儿换,或者您可以直接去找二手车市场去置换都行。”
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记者拍摄
朝阳区合生汇商场5层的新能源汽车集市汇集了特斯拉、理想、蔚来等十几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都随车销售。对于动力电池回收,大部分销售人员都表示,车主可自行报废回收。
新能源汽车集市/记者拍摄
蔚来汽车销售人员说,蔚来纯电动汽车提供电池随车销售或租用两种模式,可实现充电、换电两用。换电站电池卸下来后,在充电之前要先进行一个检测,它的监测系统叫BMS蓄电池监测管理系统,比如说这个电池衰减了或者有问题了,系统会报故障,当天晚上可能就会有车来拉走这块电池,再拉一块新的来换掉。“我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电池回收产业链,整个可以闭环上。”
新能源汽车集市/记者拍摄
大多数车企为动力电池提供的质保期是8年或15~16万公里。一家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负责人丁先生介绍,新能源汽车底盘叫动力电池,俗称叫“大动力”,这种电池在容量衰减到70%左右的时候,就进入一个报废回收的流程,并不是说70%以后不能跑了,而是容量衰减到一定程度,这个电池里面的化学会出现一些变化,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所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报废以后,并不是说它没有用了,要走回收。
动力电池回收包括回收收集、检测分类、梯次利用、拆解破碎、材料回收等步骤,既能解决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又能从中回收锂、镍、钴等金属,可以说,回收得当的废旧电池无异于一座“矿山”。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来自网络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乱象重重
但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创新联盟原副秘书长曹国庆指出,由于废旧锂电池并非危险废物,而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行业门槛低,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乱象重重。
有研究机构统计,个体户控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5%,正规企业不到15%,采购不到退役动力电池。“个体户后面到哪里去处理废旧动力电池的,到哪里去拆的,这些电池去向不明。拆解的过程是需要有环境的保障条件的,那么它去向不明,环保的风险很大。个体户是现金交易,国家大量的财税都流失了。这么一个混乱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的话,这些人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报废的电池量逐年增加,如果还是在这么一个回收的状态下,环境风险是很大,是不可恢复的。”曹国庆说。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来自网络
为推进废旧退役电池规范化管理,自2018年开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公布过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简称“白名单”),截至11月,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共156家。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国内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现存量达19.23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的企业仅占约25%,过半企业注册资本低于200万。行业充斥着大量不具备技术能力、生产条件、环保处理能力的小企业。
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来自网络
河南泰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浩博说,公司今年正式投产,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正在申请进入“白名单”。产线设计年处理量为1万吨,实际仅处理了2000~3000吨,面临回收难的尴尬境地。这家公司主要给一些公交公司、报废车厂、废旧电池生产的主机厂等做动力电池的回收业务。他指出,行业的现状是越正规的企业,要求得会越高一些,所以在成本上会高一些。一些小的作坊,可能一个门面房,或者农家院里就一顿的黑拆,也不处理环境,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污染的废气和废物。“比如说我们收1吨磷酸铁锂的价格能合到大概是9500元/吨,但是小作坊大概会收到1万多元的价格。”
河南泰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受访者供图
他说,这些“小作坊”成本普遍比正规企业低一倍,因此,回收废旧电池能开出比正规企业高出7~10%甚至更高的价格,“价高者得”的市场环境让正规企业“无米下锅”。记者电话咨询了多家动力电池个体回收商家,回收价格普遍比正规企业高。一位个体回收商家告诉记者,他们回收一块动力电池价格从5千到2万元不等,大概1万元/吨,10块钱/公斤,回收的动力电池,他们会直接取电芯,如果回收的电池充放次数不太频繁,他们会再利用到稍微对电量要求较低的一些产品上去。
二手商品交易软件上售卖的“汽车级锂电”/记者截图
这位个体回收商家所说的“再利用到稍微对电量要求较低的一些产品上去”是去了哪儿呢?在一些二手商品交易软件上,大量标注着“汽车级锂电池”的动力电池以所谓“全新上市”的电动自行车电池面貌出现。部分商家还提供定制违规超标电池服务,标注电池电压从48V到72V不等,明显超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最大标称电压48V。
一家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负责人丁先生说,卖这种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商家都打着叫“车规级电芯”、“汽车级电芯”,但是当考量它背后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最多只有10万元。这种电池经他们组装完了以后,通过快递物流卖出去,卖给谁也不知道。“着火的电池99%全都是锂电池,就是因为这种电池太多了。正规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二轮车电池,实际上这种隐患是比较低的,着火的概率没那么高,恰恰是这种汽车梯次利用下来的电芯,出事的很多。”
二手商品交易软件上售卖的“汽车级锂电”/记者截图
事实上,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就明确了梯次利用电池不得用于电动自行车。河南泰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浩博说,正规企业对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健康体检”。梯次利用就是在电池检测显示还能实现它再次利用的情况下,进行二次降级使用,比如说一些小的储能场景,或者国外会有一些出口的壁挂式的光储能等等,都会用在远离人群,远离生活场景的地方。
二手商品交易软件上回收动力电池的商家/记者截图
无法被“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则将被拆解、破碎,回收有价值的金属。一家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负责人丁先生说,分离出来的金属会按照不同品类出售,再生产新电池,形成循环。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污染有大气,目前他们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空气负压系统,对电解液的处理也是比较成熟的,比如,如果有危废分离出来之后,会按照危废的情况去处理,不是危废的,能做再利用的就给它再利用,比如一些硫酸。不规范的小厂家则可能会直接把里面的电解液倒掉。
处理流程不规范、技术水平低,“小作坊”进行电池回收作业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不容小觑,更可能导致锂、钴、锰等稀有金属资源的浪费。这些经过不合规技术组装而成的“再生电池”流入电动自行车市场后,更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多方合力方能真正“变废为宝”
丁先生建议环保部门对动力电池进行重新定性,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锂电池的定性现在还属于一般固废,它没有一个门槛。他认为,可以参考铅酸电池的管理方式管理废锂电池。现在国内的铅酸电池的正规回收率已经超过95%,就是是因为环保部门把废铅蓄电池的定性为危废。第二,环保部门用了几年的时间,推动了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的网络,从政策再到体系建设都很完善,再加上行业的引导,慢慢地集中度就越来越高。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废弃电池化学品回收利用评价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至此,我国已发布22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涵盖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电池污染防治领域专家仇宜山说,动力电池回收涉及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在规范管理方面还应形成合力。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创新联盟原副秘书长曹国庆认为,电池要综合利用,管理也要有综合管理,需要交通、财政、商务、公安,特别是车辆管理等这些部门去落实废旧电池的回收。同时,在政策法规上要有所体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现在还缺乏一个平台——车辆报废以后,废旧动力电池往哪儿送,怎么样才算符合要求了,这个管理平台要建立起来,只有规范的企业才能够进入平台,进行溯源管理。最后的受益将是环境的治理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新能源汽车内的动力电池系统/来自网络
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维指出,应持续推进全链条监管,建立更具强制性的标准或法律法规,同时发挥新能源车企等主体责任,建立起动力电池从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闭环管理。电池的回收环节,现在没有强制性的标准,都是推荐标准,或者是管理办法,这些不具备强制性,就会出现谁都可以做,做得好与坏,都没有任何的奖惩。锂电池是比较危险的产品,因为锂离子的活跃程度很高,从回收环节来说要强化监管和细化标准。
另外,这些车企主机厂应当发挥他们的作用。比如,以欧盟为例,他们就要求所有的汽车厂家要对卖出的每一辆车的动力电池有回收的责任,要把电池从生产到最后的回收利用形成一个闭环,都是在汽车的主机厂或者他所合作的一些白名单企业的闭环中进行处理。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与电池制造上全球领先,作为新能源汽车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一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规模化、规范化是挖掘市场潜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这一千亿市场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配合,构建联合工作体制机制,更离不开车企、回收利用企业等行业全产业链的协同合力、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内容来源:记者/编辑:朱艳婷、主编:程艳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车水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