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悄悄要求北美供应商在未来一两年内全面替换中国零部件时,这场酝酿中的供应链地震正在颠覆持续二三十年的汽车产业格局。
作为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2025年第二季度占据48.5%份额的行业巨头,特斯拉的动向从来不只是商业决策。
就在它发布“去中国化”指令前后,通用汽车也要求供应商在2027年底前清除中国零部件,两大巨头的步调惊人一致,仿佛在为美国可能到来的极端贸易政策预演。
这场供应链重组背后是赤裸裸的成本算计。自从美国对华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中美贸易吉隆坡谈判后平均关税税率飙升至47.6%,美国车企成本瞬间暴涨30%-50%。
特斯拉北美工厂目前50%零部件来自中国企业,其中20%直接由中国出口,另外30%通过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提供。
这笔每年约130亿至200亿美元的生意,约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涉及车身部件、铝合金车轮、动力总成乃至汽车芯片等核心领域。
但“去中国化”真的如此容易吗?一位供应链专家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要求一个人一夜之间换掉全身血液。”
不过,车企们似乎别无选择,截至2025年10月,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降至3.2%,较2024年同期的8.7%大幅下滑,几乎腰斩。通用汽车2024年在华销量更是暴跌56.54%。
当中国市场收益持续缩水,而美国关税政策又变幻莫测时,车企只能硬着头皮重组供应链。
这场变革早已超越汽车产业本身。从耐克、苹果到英特尔,美欧企业正在上演一场“去中国化”接力赛。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大部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从“中国制造”转向印度与越南生产。
尽管中国今年1-9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0.4%,但《纽约时报》引述商界心声:“我们尚不清楚哪些国家将成为最理想的替代者。”
在这场全球供应链大洗牌中,特朗普政府提出的“G2”概念看似是中美平等,实则是争霸野心的体现。就像一位观察家所言,当特斯拉这样的中美合作典范都开始拆桥时,意味着经贸格局重组已进入深水区。
不过,中国零部件制造商并未坐以待毙,他们正加速转向东南亚设厂,同时深耕欧洲和“一带一路”市场。这场始于贸易战的风暴,正在重塑每一个螺丝钉的全球旅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