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市场规模持续萎缩,各方为争夺有限的维修资源使尽浑身解数。黄牛、维修厂、4S店、保司和车主,共同陷入一场看似无解的困局。
作者丨流意
投稿请加微信:18001896570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ID:acqiche)
当车主发生交通事故后,很快就被一群自称维修企业的业务员“围堵”,并开启了维修返点竞价模式。
近期,《1818黄金眼》报道的一起事故维修纠纷,再次将由“事故车黄牛”主导的灰色产业链公之于众。
在这场围绕事故车的激烈争夺中,7000元现金返点的最高报价成为决定性因素,却也让维修预算所剩无几,最终引发一连串纠纷。
这并非个案。在事故车维修领域,"黄牛"、维修厂、4S店、保司和车主,共同陷入了一场看似无解的困局。
随着市场规模持续萎缩,各方为争夺有限的维修资源使尽浑身解数:从直白的现金返点,到花样翻新的"客户福利"包装;从4S店的明牌竞争,到维修厂的增值服务加码。
事故车维修乱象已经卷出了新高度。
当然,更深远的变化也在发生。新能源车企深度介入车险市场,试图改写游戏规则。这些新玩家的入局,又能否终结事故车维修乱象、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呢?
01、1万块买的二手车发生事故,竟拿到7000元返点
车主杨先生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刚下高架,就被一群推荐修车业务的人员围堵。
这些被业内称为“事故车黄牛”的身影,往往通过不明渠道在第一时间(如交警处理点、高架出口)获取事故信息,并迅速抵达现场,形成“围猎”之势。
为抢下事故订单,“事故黄牛”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比拼“现金返点”。在此案例中,杨先生最终接受了7000元现金返点的最高报价,并将车辆交由对方处理,并获得了免费拖车和代步车服务。
揽下业务的黄牛通常将事故车“转卖”给合作修理厂,并从中抽取高额信息费,行业惯例为定损额的10%。
然而,当保司出具的定损金额仅为12000元时,扣除车主返点及信息费,真正用于汽修厂维修的费用仅剩3800元,修理厂要么亏本维修,要么单方面毁约。
这起纠纷中,修理厂提出按定损金额的30%(约三四千元)重新返点,这直接引发了第一轮冲突。
车主起初同意,但事后考虑到其1万元购买的二手车已无维修价值,希望走“全损”流程,这与黄牛和修理厂希望通过维修过程盈利的初衷相悖,于是引发了第二轮冲突。
修理厂的损失需要找补,因车主使用了约一周的代步车,因此提出要求按200元/天收取费用。
车主对此强烈不满,认为对方事先并未说明要收费,并质疑其因“返点算错账”而单方面毁约,坚称不会支付代步车费用;而汽修负责人则强调业务员“业务不精”,并坚持索要代步车租金。
无疑,这起事故车维修纠纷中,黄牛的过度承诺成为导火索,而车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贪小便宜心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矛盾的升级。
不难想象,汽修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维修配件方面很可能会使用劣质或翻新的非原厂件、拆车件、副厂件进行维修,甚至出现故意扩大损失的情况。
当然,有行业人士曾透露,市面上还存在“黄牛”自营的汽修厂,他们甚至可以拿到保司授权,穿上保司的工作服、驾驶印上“某某保险的查勘车”,即便没有维修资质,也不影响他们接事故车业务。
这无疑让本就混乱的灰色产业链更加盘根错节。
02、车险赚了250亿背后,事故车维修市场仍未破局
事故车维修行业竞争加剧的背后,是整个市场规模并未扩大,反而呈现收缩的趋势。
在这一市场中,绝大多数事故车理赔由保险公司主导。为控制成本,保险公司建立起“合作维修网络”,将事故车资源优先分配给签约修理厂。
这使维修企业面临两难选择:不加入网络则难以获取业务,加入网络则必须接受其低价规则。
在市场总量停滞的背景下,严重过剩的维修企业追逐有限的维修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为吸引客户,维修企业不仅提供返点,还常常搭配多项增值服务,例如代步车、赠送漆面、小保养或洗车等。
4S店在此过程中表现得更为主动。部分4S店通过明示返点方式,让车主自主选择原厂或副厂配件,以减少售后纠纷。
AC汽车曾报道,甚至有4S店的事故外拓人员直接进入修理厂,通过返点争抢事故车订单。
与此同时,部分保险公司在车险销售阶段,将事故车返利包装为“客户福利”,利用“出行不便补贴”等名目,对不同价格的维修费用进行补贴,以此争取车险订单。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主机厂在售后端构建了更完整的服务体系,将钣金、喷漆及维修等事故车业务纳入车辆全生命周期运营。
例如,问界推出“驾行安心包Max”权益包,覆盖车主事故维修的多数场景;极氪推出“事故安心包”,对返回极氪服务中心维修的投保车辆提供补贴。
在事故车业务“僧多粥少”的格局下,作为付费方的保险公司也在理赔端执行更严格的标准。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车险保费收入达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承保利润249.49亿元,同比增幅达57.34%。
除了费用率下降、新能源车险业务增长、“报行合一”、严禁车险返佣等因素外,理赔标准趋严也是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原因。
而保险公司控制赔付成本,进一步挤压了整个链条上各方的利润。问题的核心在于,整个行业缺乏一套可执行的标准来平衡各方利润空间,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比亚迪等车企进入车险领域,新的模式正在出现。
比亚迪车险采用直销渠道,避免代理和经纪成本,前三季度车险保费达20.7亿元,综合费用率低至5.4%。
更重要的是,其形成了“自己保、自己修、自己赔”的闭环体系,借助维修、配件和数据三条内部渠道有效控制赔付率。
这一模式的发展,未来或许会对传统保险公司形成挑战,也为事故车维修市场带来新的变数。
然而,要将事故车辆的维修选择权真正交回到车主手中,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