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州车展现场,当东风汽车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奕境”正式揭幕。
作为首个汽车央企与华为深度合作孕育的全新品牌,奕境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边界,更以“为家庭用户造最好的车”为锚点,为当下内卷的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竞争范式——不拼单点技术噱头,而是回归用户真实需求的全场景价值竞争。
在智能汽车行业,“车企+科技公司”的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多数停留在“技术供应”或“部分联合研发”的浅层绑定,消费者往往担心产品出现“科技配置与整车调校脱节”的问题。而奕境的合作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一痛点。
正如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所言,奕境是“一个团队、百亿投入、三年深耕”的成果。
这种“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办公”的三位一体模式,意味着华为与东风的协作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制造代工”,而是从产品构想之初就实现了深度捆绑。华为开放了全套IPD/IPMS运作机制、全流程质量管控标准及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经验,将乾崑智驾、鸿蒙座舱、车控系统等全栈智能解决方案无缝融入产品研发;而东风则注入了56年整车制造积淀、6000万用户出行需求洞察,以及专为奕境打造的超级智慧工厂资源。
对消费者而言,这种融合带来的核心价值是“可靠性”。乾崑智驾的算法调校会贴合东风的底盘特性,鸿蒙座舱的功能设计会匹配家庭用户的使用习惯,而非各自为战的“两张皮”。这种模式的创新,不仅让奕境具备了“科技公司的智能基因”和“传统车企的制造底气”,更树立了行业合作的新范本,实现了强强联合的资源无保留共享。
而面对当下智能汽车市场,不少品牌陷入“算力竞赛”“屏幕堆砌”的怪圈,奕境主张的以“安全至上、智慧领航、开放共创”三大核心,则构建起对家庭用户的精准赋能。
安全是家庭用车的底线,奕境没有用“行业领先”这类模糊词汇,而是给出了具体的研发目标:电池基于“零起火”标准开发,力求打造“最安全的移动城堡”。这种务实的态度在细节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仅大灯造型的0.5毫米差异,团队就打磨了20多版方案。
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极致的细节追求远比华丽的宣传语更有说服力,因为家庭用车的安全,从来都藏在这些看不见的研发投入和工艺打磨里。
在智慧化层面,奕境的思路同样清醒,不追求“参数天花板”,而是推动车辆从“出行工具”向“全场景智慧伙伴”升级。
华为最新一代乾崑智驾系统的核心优势,不在于“能实现多少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而在于“能学习、会进化”,可以根据家庭用户的出行习惯(如接送孩子、周末出游)不断优化交互逻辑;鸿蒙座舱则打破了“车机只是娱乐屏”的认知,通过车家互联、语音交互的自然化设计,让老人和孩子都能轻松操作。这种“有温度的智慧”,远比堆砌多少块屏幕、支持多少种语音指令更能打动家庭用户。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放共创”的理念。奕境的命名源自万千用户的投稿与票选,这种从诞生之初就让用户参与的模式,意味着产品的研发方向会始终围绕真实需求,而非车企的“自嗨式创新”。
如今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功能出行”到“智慧出行”的转型,消费者的需求也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用”。奕境的出现,恰好推动行业竞争从“单点技术比拼”转向“全场景体验竞争”,让消费者未来选车,不再是对比“算力多少TOPS”“续航多少公里”,而是看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自己的出行痛点。
从市场布局来看,奕境的规划同样务实: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4月北京车展亮相,后续每年至少推出1款全新车型,逐步构建覆盖多级别、多车型的产品矩阵。稳扎稳打的节奏,避免了部分新品牌“急于铺量而忽视品质”的问题,也给消费者留出了足够的观察和期待空间。
当“制造国家队”遇上“智能引擎”,奕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技术靠谱+制造扎实”的新选择,更向行业证明:中国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是单一环节的优势,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在广州车展的众多新车中,奕境或许不是最“吸睛”的那一个,但却是最“懂用户”的那一个。
它没有用夸张的宣传口号制造焦虑,也没有用炫技的配置堆砌卖点,而是以“百亿投入的务实、三年深耕的耐心、用户共创的诚意”,为家庭用户打造一款真正“用得上、靠得住”的智能汽车。
对于消费者而言,奕境的出现意味着在“新势力的激进”与“传统品牌的保守”之间,多了一个平衡的选择——既有华为智能技术带来的便捷体验,又有东风56年造车积淀带来的可靠保障。
未来,随着首款车型的亮相,奕境能否真正兑现“为家庭用户造最好的车”的承诺,还有待市场检验,但这种“回归用户需求、深度协同创新”的模式,已然为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市场破局,从来都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极致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