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巨头蒙牛正试图在健身中产的钱包里寻找新解药。其孵化的运动营养品牌“迈胜”虽获资本加持,却前有国际巨头技术碾压,后有本土品牌性价比围剿。这条高毛利赛道,能否成为蒙牛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
01 从“卖牛奶”到“卖蛋白”
原奶过剩、消费疲软、并购踩雷,让这家千亿级乳企压力顿增。
公司罕见提出“一体两翼”,把“营养健康平台”抬到与海外扩张同等高度,孵化仅20个月的迈胜被迅速推上前台——其A轮融资集结高瓴、蒙牛创投,估值口径对标康比特峰值,意图明显:用高毛利的功能营养,对冲液态奶的“失血”。
02 健身中产的钱包有多香?
液态奶进入存量搏杀,功能性营养却保持双位数增速。艾瑞数据显示,中国运动营养市场2025年规模预计破150亿元,但渗透率不足欧美1/5。随着“996”白领、精致妈妈把健身房当“第二客厅”,蛋白粉、能量胶正从专业圈层走向下午茶、代餐场景。
高客单价+复购率,让运动营养毛利可达40%—60%,远高于常温白奶的20%,成为乳企眼中的“金矿”。
03 迈胜的“时间窗口”只剩三年
奥普帝蒙手握NBA、F1迈凯伦官方背书,Optimum Nutrition金牌乳清全球市占率第一;GU的能量胶占据北马、上马补给站“C位”。更关键的是,它们用十年完成了配方迭代、赛事IP绑定与医生背书“三重护城河”。
业内人士透露,运动营养研发周期平均18个月,国家队采购名单更新滞后两年——谁能抢先进入2026年杭州亚运会、2028年奥运补给目录,谁就能拿到“官方认证”门票。迈胜必须在三年内完成从“有产品”到“被信任”的惊险跨越。
04 效果才是“硬通货”
天猫数据显示,迈胜能量胶70元/400g与康比特89元/540g持平,但销量仅后者1/5。越野跑者实测反馈:“国内胶口感甜腻,30公里后依旧掉速。”蛋白粉领域,奥普帝蒙单价虽高,但溶解度、支链氨基酸含量领先一个身位。
宋亮指出,运动营养没有“平价替代”逻辑,只有“性能碾压”路径——配方纯度、吸收速率、临床实证,任何短板都会被运动人群的“PB(个人最好成绩)”放大成差评。
05 蒙牛的“底牌”
迈胜已签下全国超2000家跑团,并推出“运动营养学院”做科普,试图用“知识+社群”绕过传统大卖场。蒙牛全国1200名城市经理、30万冷链终端,理论上可让迈胜一夜之间铺满便利店冰柜,但运动人群更信KOL和“课表”。
如何把乳业庞大的分销网络,转化为健身场景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的是用户洞察而非铺货速度。康比特2024年财报透露,其40%销售额来自教练私推与健身房前置仓——这正是迈胜急需复制的“信任经济”。
06 资本输血之后,迈胜还差一次“爆款级”出圈
高瓴此次跟投,看中的是蒙牛供应链+运动营养赛道的“交叉点”,但资本只给赛道,不给品牌。
业内普遍认为,迈胜需要一次类似“瑞幸×阿根廷”式的爆款事件,才能在消费者心智中把“蒙牛=牛奶”改写为“蒙牛=运动营养”。距离2026杭州亚运会还有不到一年,谁将拿下中国代表团官方运动营养供应商?答案揭晓那一刻,或许才是蒙牛真正“回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