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数据的冷静分析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混动车型的繁荣只是技术演进中的阶段性现象。
深蓝汽车邓承浩在广州车展的一席话,在行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对大电池超级增程的质疑——“如果不考虑内卷,大电池超级增程在未来没有意义,买四五百公里的增程不如买纯电”,看似讨论技术路线,实则揭示了车企品牌战略的核心命题:你的品牌是过渡型选手,还是能够穿越周期的长久玩家?
市场抉择:数据背后的品类趋势
增程车正从巅峰滑落。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增程车的零售销量同比下降7.7%。自6月以来,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批发结构中的占比连续5个月下跌,10月占比仅为7.5%。
这一趋势在新势力阵营更为明显:纯电车型在产品结构中的占比从去年的49%升至74%,增程车则从51%降至26%。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表明市场认知正在成熟。邓承浩点出了关键:“如果天天在城里上下班用,开纯电就好了,背个油箱就挺浪费。”
中汽中心与智己用户研究院的调研为此提供了佐证:333公里纯电续航可满足超过92%用户的城市通勤需求;300公里续航能覆盖92.4%用户的周末小长途往返。
当纯电续航已经覆盖绝大多数使用场景,增程车的存在价值自然被重新审视。
品类本质:混动路线的过渡属性
从品类战略看,插电混动(含增程)本质上是技术演进中的过渡品类。它解决了纯电车在特定阶段的痛点,但同时也牺牲了技术的纯粹性。
结果消费者如果只用于短距离通勤,即便是200公里的纯电车型也能满足需求。这印证了混动车型的“过渡”属性——消费者只为必要的续航付费,而非无限的续航。
五矿证券的分析报告进一步揭示了混动市场的风险。截至2025年6月,整个行业PHEV的库存已达约104万辆,部分头部企业的库存甚至超过了四个月。
如果以每月2-3万的进度去库存,这100多万的PHEV库存需要近两年的时间才能消化。
终极方向:纯电与纯氢的纯粹性
那么,什么才是终极解决方案?从品类战略看,纯电和纯氢技术才是可持续的长期赛道,究竟谁更代表未来,取决于两种技术演进的成熟度。
氢燃料技术代表了更彻底的能源革命,它保留了纯电驱动的体验优势,同时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
虽然目前氢燃料乘用车仍面临基础设施和成本的挑战,但这不妨碍它作为长期战略方向的确定性。
纯电领域的技术进步正在加速解决用户的痛点。2025年,纯电车型的续航已突破1000公里,800V高压平台普及,10分钟可补能400公里。
随着充电网络的日益完善,纯电车的短板正在被逐渐补齐。
品牌战略:选择过渡还是长久?
车企的品牌战略必须回答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是满足一时的市场需求,还是投资长期的技术趋势?
邓承浩的判断是:“新能源化的大势不可违,不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燃油车、PHEV、增程、HEV车型都有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技术路线都具有同等的长期价值。
从定位理论看,品牌必须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清晰的位置。试图通吃所有技术路线的品牌,最终可能模糊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理想汽车凭借增程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早在2023年就已明确将布局纯电车型。
这正是明智之举——在过渡期利用增程站稳脚跟,同时为纯电的未来做好准备。
车企需要思考的是:当行业全面转向纯电和氢燃料时,我的品牌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今天的品牌资产能否在未来技术环境中持续增值?
专注于纯粹技术的品牌,其生命力更为长久。
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愈发残酷。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广州车展坦言:“真正的稳态可能需要10年才能显现。”
但这十年中,技术路线会持续收敛,而非发散。
纯电与纯氢代表着两种彻底的、纯粹的解决方案,它们是行业进化的必然终点。而混动技术,无论今天的市场表现如何出色,都难以摆脱其过渡品的本质。
车企若忙于在过渡路线上内卷,恐将错过通向未来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