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被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明年车市会怎么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什么好招,只有一个惯用的“笨”办法—— 走市场。
上周五下午,我一个人到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逛了逛。好久未到亚市了,作为曾经“中国汽车市场的晴雨表”,亚市的地位虽不如三十年前,但目前仍是北京最大的汽车销售集散地,这里汇聚了二、三十个国内销量靠前的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品牌4S店,同时还有几个大的二手车电商平台。
我到市场逛了一个半小时,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人流,有的店一个顾客也没有,有的店仅有一、两拨人,每进到一个店,都会受到热情接待。
当天是广州车展的媒体日,厂家的新车发得如火如荼,可这边的市场冷冷清清,我头脑里猛然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么多的新车准备卖给谁呢?
上周六下午,我又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 北京朝阳合生汇购物中心看了看,这里的五层有北京最大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集市”,一共有十四个品牌汇聚在这里。
去的当天,正好是双休日,加上商场八周年店庆,商场里人潮汹涌,连上电动扶梯都得排队,好多店门口还拉起了控制入流的绳子。
可是到五层,尽管周边有不少餐饮店门口有人在排队等号,但中间的 新能源汽车集市看车的人却很少,销售员的数量远远多于顾客的人数,他们大多在门口等待观望。
由此可见,北京以旧换新及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停掉后对当地市场的影响有多大。据说,不仅北京,全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两新”政策补贴额度都已用完,停掉后也都出现了类似的状况。有个别地方又不得已加推了额度,不过数额很小还需网上去抢,不到一分钟就没了,基本上聊胜于无。
全国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出了这一点, 今年11月1-16日,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了14%。
我个人预判,今年12月中下旬,因为临近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即将退坡,可能车市会有一个短暂的回暖;随后,整个汽车市场一季度又将进入到一个萧条阶段,即使明年还会出台新的补贴政策,回升也将要等到4月份。
对于明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我这里有三句话:一、市场不太乐观,二、经销商的日子更不好过,三、经销商要有充足的风险应对举措。
先说第一句,市场不太乐观。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市场被严重透支了,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用各种政策反复刺激汽车市场,目前该买车的人早就买了,即使明年仍有政策(据说有人在给政府有关部门建言明年“两新”政策不能停力度减一半),但边际效应也将会大幅递减。
另一个是消费者收入上不来,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一直以来认为,其实消费这件事根本不用刺激,有钱谁不会花呢?关键问题是现在消费者口袋里没有多少钱。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状况是,在供给端,新质生产力在不断发力,结果是工厂里用的工人数量越来越少,最近连我所住的小区由于添了新设备保安的数量都减了一半⋯⋯,而需求端呢?许多单位在减薪裁员,不少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许多农民工返乡滞留⋯⋯,同时结婚生子的人也在不断减少。
如何让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惠及到社会各个层面,避免中产阶层数量持续减少,这不仅是我们,也是全世界主要国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否则,消费起不来。
再说第二句,经销商的日子更不好过。这里为什么没有提到主机厂呢?因为主机厂还有一个市场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那就是海外市场。
未来,对绝大多数主机厂和经销商来说,在国内市场很难挣到钱。因为前面说的需求上不来(今年前10个月尽管汽车销售数量在增长,但汽车类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减少了0.2%),供给还在快速增加,在广州车展上,我们看到,华为又发了几个“境”,据说最终是“五界”+“五境”,其它企业,包括自主品牌和合资企业,均没闲着。所以,接下来国内汽车市场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你说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市场最前线的经销商日子会好过吗?
与经销商相比,主机厂更容易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现在, 中国已是全球汽车价格的洼地,我们的车造得越做越好,价格越来越低,所以我预计,未来除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汽车制造大国外,其它市场都将是中国车的天下!现在我们的产量占到全球的1/3,将来预计会超过一半。所以,汽车厂家要赚钱,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需要靠海外市场。
再说第三句,经销商要有充足的风险应对举措。马上就要临近年关了,接下来主机厂的动作肯定是压库,同时承诺明年一季度松宽一点,因此经销商一定要头脑清醒,你能不能承受得住?今年的这个寒冬比以往漫长,千万别将资金链搞断了!
最后, 我想说一下汽车行业未来的盈利问题。我看到,现在资本市场对汽车行业热情普遍不高,今年上证指数都到了4000点左右,但汽车股还在低位徘徊,尽管有的公司在增持、高管在增持,但股价就是上不来!
究其原因,就是资本对汽车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信心不足。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在我看来,未来汽车行业盈利模式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只有极少数三类公司能赚到钱, 第一类是巨无霸供应商,像宁德时代、华为⋯⋯,他们是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个新的“淘金时代”卖“大铲子”的; 第二类是能不断做出爆品的企业,像小米⋯⋯,一个单品一年能卖到二、三十万,而别人干到这样的量需要做一、二十个产品; 第三类是“生态型企业”,能上升一个维度,与用户“共创共享“,从多个层面挣钱,汽车行业现在这样的企业我还没有看到,汽车行业外的有阿那亚、字节跳动⋯⋯
还有第四类吗?至少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如果你那里有,麻烦告诉我,我一定会前去探个究竟,然后将它们的做法写出来,在这个微信平台上分享给大家,为汽车行业再找出一条新的盈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