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2025广州车展现场传来重磅消息——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正式宣布,位于广州番禺的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已建成并投产。
这条产线不仅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制造全流程,更让广汽在行业内率先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批量生产能力,为其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目标筑牢根基,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按下“加速键”。 作为连接实验室研发与大规模量产的关键桥梁,中试产线承担着验证工艺、优化参数的重要使命。当前,全固态电池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成为行业焦点,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小规模试制阶段,低露点环境控制、定制化设备开发等难题拦住了量产去路。
而广汽从2016年便开启全固态电池研发,先是尝试聚合物体系,后因性能瓶颈转向硫化物路线,历经近十年攻关,终于在规模化量产上实现突破。 此次投产的中试产线,重点攻克了三大核心技术瓶颈。在电极制备上,采用干法工艺实现7.7mAh/cm²以上高面容量正极连续生产,相比传统液态电池“涂抹式”工艺,相同体积下能容纳更多电量;在电解质环节,自主研发出大宽幅、高韧性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膜,离子电导率突破10mS/cm达行业头部水平,还能耐受300℃高温;搭配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其可逆容量是传统石墨负极的4倍,循环稳定性大幅提升。
多技术协同下,广汽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比现有液态电池提升近一倍,装车后整车续航可轻松超1000公里,且能通过200℃热箱、针刺等严苛安全测试,从根源解决用户续航与安全焦虑。
值得关注的是,广汽并未局限于单一技术路线,而是同步布局多元能源生态。今年上半年,其首台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电堆下线,功率密度突破7.5kW/L,体积缩减30%、重量降低25%,还能在-30℃实现低温自启动,预期寿命达3万小时。
此外,广汽已掌握弹匣电池、高本征安全铁锂电池等技术,形成“全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传统安全电池”的技术矩阵,既展现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担当,也为“碳中和”目标构建起前瞻性技术支撑。 不过,全固态电池普及仍需时间。目前其电芯成本约2-5元/Wh,是传统液态电池的3-10倍。按照广汽规划,2026年将先在昊铂车型上小批量装车测试,2027-2030年逐步扩大量产规模,待产线良率提升至90%以上后,成本有望降至1元/Wh以内,真正走进平民消费市场。
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广汽或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绿色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