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世界大会的现场,李彦宏抛出的数据让全场陷入短暂沉默:萝卜快跑每周全无人驾驶订单量突破25万单,月订单总量稳稳超过100万。这一数字背后,是无人驾驶技术正在悄然改写出行市场的格局。根据网约车监管平台数据,10月份全国网约车总订单量为8.92亿单,萝卜快跑已占据0.11%的市场份额。尽管占比看似微小,但其全部来自22个城市的限定测试区域,且完全由无人驾驶车辆完成,这一特殊性让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变革的速度。
技术扩张的势头远超预期。目前,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累计完成1700万次,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李彦宏引用投资机构ARK的预测指出,到2030年,美国Robotaxi每英里成本将降至0.25美元,打车需求可能膨胀5至7倍。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同样显现端倪——当无人驾驶车辆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乘客用订单投票的行为正在加速行业洗牌。测试区域内,乘客对无人驾驶的接受度持续攀升,而传统网约车司机则被迫延长在线时长以维持收入,日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群体占比最高。
市场总量见顶的信号愈发明显。全国393家持牌网约车平台数量在过去一年几乎停滞,存量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无人驾驶这个“新物种”正以独特优势切入市场:无需休息、无需社保、不会疲劳驾驶。ARK的测算显示,若打车成本大幅下降,需求可能暴增数倍,但司机岗位或将被算法与传感器取代。这种替代效应在测试区已初现端倪——100万单无人驾驶订单,正在8.92亿单的总市场中撕开一道裂缝。
监管层面的态度成为关键变量。目前,22个城市的测试区域仍被划定为“安全区”,商业化运营尚未全面放开。但技术突破的步伐不会因此停滞:萝卜快跑的订单量和里程数持续滚动增长,成本下降曲线比预期更陡。从0.11%到1%的渗透率提升可能快于预期,而当这一比例突破临界点,司机群体的生存空间将被重新定义。一位从业8年的网约车司机在观看直播后坦言:“现在每天跑12小时赚不到600块,明年情况只会更糟。”这种焦虑,正从方向盘后蔓延至整个行业。
转型的尝试已在部分司机中展开。有人转向维修充电桩,有人考取无人机驾照,还有人加入外卖行业。但750万司机背后是750万个家庭的生计,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远非个体转型所能消化。李彦宏在演讲中强调“无人驾驶将改变社会生态”,而生态变迁的代价,正由一群中年男性承担——他们大多是家庭支柱,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职业韧性建立在门槛低、收入稳定的载客服务上。当技术突破的门槛更低、扩张速度更快,这群人的未来,成为无人驾驶浪潮中最不确定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