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新能源汽车月销量171.5万辆,同比增长20%,单月销量在汽车新车月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51.6%,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料汽车的替代迈入新阶段。
新能源车销量占比首次过半,传递三个信息。
其一,乘用车新品供给持续丰富、产品技术不断升级。
今年以来,国内乘用车企业纷纷加快电动化、智能化技术迭代步伐。800伏碳化硅平台、长续航增程/插混、车位到车位端到端组合辅助驾驶、AI大模型智能座舱……已在大多数车企主流车型上落地搭载。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供应链与智能制造体系,更是为新车型密集投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9月15日至21日一周内,上市新能源乘用车就达16款。在新车效应持续推动下,今年10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稳步提升至54.9%。
其二,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提速。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比为14.9%;今年1至10月,这一比例已快速提升至20.7%。新能源商用车受追捧,离不开政策“组合拳”持续加码。今年以来,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报废更新补贴的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扩大。此外,技术突破带来的续航提升、超快充技术普及叠加电池成本下降,让新能源商用车运营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持续建设,充换电站布局逐渐完善,也为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三,新能源汽车月销量首超燃油车,给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人工智能加速赋能汽车全产业链的背景下,创新探索AI汽车时代的产品形态、制造流程、运营模式、竞争维度乃至发展模式,我国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的全球领先优势才能不断夯实。当下,汽车产业活力充沛,在持续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有效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破解“增量增收不增利”怪圈,行业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提升安全标准更显迫切。过半新车实现电动化、组合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超过60%,让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注度更高。提高机动车安全标准,从源头杜绝滋生安全隐患的土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采取行动。今年以来,工信部、交通部等部委相继组织制定了动力电池、组合驾驶辅助、车门把手、汽车安全技术等一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及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国标”),明确提出每次启动组合辅助驾驶功能,都要确认驾驶员接受过相关培训,行驶中会实时监测驾驶员手部是否在方向盘、视线是否偏离道路等。针对交通事故中暴露出安全隐患,“新国标”还提出了必须配备实体按键、零重力座椅需保证安全带有效保护乘员、隐藏式门把手需要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应急窗玻璃厚度不能超过5mm、零百加速不得低于5秒等强制要求。
期待越来越多企业把创新聚焦在防止电池热失控、提升组合辅助驾驶安全“上线”、彻底消除里程焦虑等真实的消费痛点上,将“比加速、堆配置、拼价格”,转变为“拼安全、拼技术、拼价值、拼体验”的高质量竞争,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