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市,收割机田间穿梭,奏响“秋粮丰收曲”。(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志斌 摄)
新收的稻谷,颗粒饱满均匀,陈胜林很是欣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摄)
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农户使用无人机吊运采收的冷水稻。(视界网 周仕伟 摄)
秋天,用金黄的笔墨,写满丰收的诗行。
荆楚大地,连片的水稻、玉米田上铁牛欢歌,“江汉大米”新米飘香,各地抢收抢烘、颗粒归仓,确保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为全年粮食生产画上一个完美句点。据最新农情调度,截至10月20日,全省秋粮收获达九成,丰收已成定局。
监利
科技之笔绘丰景
“江汉大米”主产区
解锁量质提升密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万雷萌
通讯员 廖桥 陈国勇
10月20日,秋收正忙,监利市程集镇金草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蒸腾着稻谷的暖香。
“江汉大米”核心品种“青香优261”顺着传送带,“哗啦啦”涌入储仓,合作社负责人周祖清捧起稻谷,搓开谷壳,露出晶莹透亮的米粒:“看这米质——腹白少、颗粒匀,再看产量:目前,我们订单面积收获8000亩,入库870万斤,其中‘青香优261’亩产达643公斤,比去年同期整整多了21公斤!”
“如何种出既高产又优质的稻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提问。
“核心就是这套‘两调两增两控’技术方案。”站在示范基地田埂上,周祖清娓娓道来。
“两调”是基础。周祖清解释,一是调播期,将播种期调整到5月中下旬,将水稻灌浆结实期安排在最有利的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充分利用此时江汉平原较大的昼夜温差来提升稻米品质;二是调氮肥,将全生育期纯氮用量控制在每亩12公斤,平衡产量与口感。
“两增”是保障。周祖清指着田里密集而挺拔的稻株说,将栽插密度从每亩1.2万蔸增加到1.4万蔸,确保有效穗数提升到20万左右,为高产打下基础。同时,增施钾肥与硅肥,显著增强了茎秆强度,解决了优质稻易倒伏的难题。
“两控”则是“稳定器”。周祖清补充道,一是通过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株高,进一步防倒伏;二是科学管控水分,在有效穗达标后及时晒田,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管理,确保水稻后期叶青籽黄,籽粒饱满。
先进的技术需要成熟的模式来推广。金草帽合作社探索的“企业主导、村级协调、农民参与”订单农业模式,成为技术落地生根的关键。
2024年,合作社推广“江汉大米”主导品种“青香优261”1万亩,总订单面积近1.5万亩。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方案,农民按要求种植,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进行订单收购。周祖清说,“光是订单加价,农民每亩就能增收约240元,再加上规模化的服务,农民亩平节本120元以上,总增收能达到364元”。
技术带来的效益提升,不仅鼓了农户的荷包,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模式联动,合作社今年预计向参与的10个村返还集体收益近50万元,平均每村增收约5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村级壮大、农民增收的三方共赢。
在金草帽合作社的广阔田野背后,是湖北省打造“江汉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宏大战略。
监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水稻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绿色、优质、高效,是当前的核心目标。金草帽合作社示范的“量质协同提升”技术,正是通过精准农艺,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中“密度不足导致产量不高,施肥过量影响食味品质”的痛点,为“江汉大米”的“长粒、优质、好吃”提供基础保障。
烘干车间外,运粮车排成长龙;车间内,机器轰鸣,新谷加工成米。凝聚科技与汗水的“江汉大米”,正通过不断拓展的销售渠道走进千家万户,支撑着稳健未来。
浠水
精选稻种抗台风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綦征
机声隆隆,谷粒飘香。10月11日,浠水县汪岗镇金鸡岭村,种粮大户陈胜林家正在收割水稻,引来不少乡亲们围观取经。
“今年夏天这么热,我家稻子有不少空粒,你家的怎么这么饱满?”
“上个月刮台风,我家稻子都倒了,你家的咋不见倒……”
面对大伙的好奇,陈胜林毫不藏私,“想要好收成,先得选好种。我选的稻种都是经过多方考察、精挑细选出的‘全能选手’!”
俗话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农业生产风险变大。种子作为粮食生产的源头,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和不少种粮大户一样,陈胜林也曾面临年年种地、年年选种难的难题。1979年出生的他脑子活络,平日里爱刷抖音,喜欢参加县、市组织的农技推广观摩活动,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选种秘籍”。
他打开自己的手机抖音界面,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了平时常看的直播间,“市场上新出哪些新品种、网友评价怎么样,一网打尽。”
他还是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看禾选种活动常客,从网上听说的新品种在当地表现如何,总是第一时间现场探访,向农技专家请教。
良种还需良法配。每次看禾选种活动结束后,他总会专门划一块田,将每个心仪的品种分别试种几亩,考察品种表现一到两年,并摸清与品种配套的科学栽培方式。
他指着远处早早收割的一块田说,那里便是自己的新品种试验田,前年起小规模试种了40个水稻新品种,经过两年高温、病害、虫害等天气考验,最终选定6个品种,涵盖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类型,今年大规模种植,有5个品种已收割,产量表现优异。尤其是最近收割的200亩由武汉大学选育的红莲型杂交稻种“珞红优1564”,亩产高达793.1公斤。
“虽然四处考察新品种、再花一到两年时间试验示范,过程很烦琐,但是很值得。”陈胜林说。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同村的种植户夏德初看过陈胜林的稻田,当即决定明年也要种植“珞红优1564”,“我刚刚特意数了一下,一株稻穗足足有400多粒!”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通过看禾选种等活动,充分发挥大户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良种直通田间地头,推动粮食增产、粮农增收。”浠水县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皮楚舒介绍,按照双季稻“早专晚优”布局和黄冈市“种粮工程”优质稻品种“4+3”模式,当前,该县着力推广团粒米粉早稻品种3个、市级优质中稻订单示范品种4个、县级优质中稻遴选品种3个,以及一批优质晚稻品种。今年以来,该县开展“看禾选种”现场观摩会5场,观摩人数320多人,辐射带动全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6.5%,对比上年提升2.5%。
枣阳
烘干点昼夜不歇
雨中农户不焦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杨金智 任积超
秋雨淅沥,农户却不焦虑。
“收割后没有地方晒,就直接拉到合作社来烘干!”枣阳市兴隆镇随阳村村民王长友种了25亩水稻,眼瞅到了收获期,却遇上连续的阴雨天。10月20日,雨稍作停歇,王长友就请来履带式收割机下田,将稻谷赶紧抢收上来,直接拖到枣阳市胜阳农资专业合作社。
可湿漉漉的稻谷,含水量接近40%。“今晚就得烘干!”合作社理事长周伟抓起一把稻谷,揉开谷壳,尽管淋了雨,但品质不赖。合作社收下稻谷后,王长友满意地跳上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走了。
枣阳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秋粮占当地粮食总产的近六成。今年9月以来,该市累计降雨量超2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连续阴雨天气导致秋收进度滞后十天半月,对作物的收割、晾晒造成不利影响。
打响“秋收保卫战”,贵在精准施策。据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齐锋介绍,早在秋收前,枣阳市备足750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400台轮式收割机,全部进行检修,对机手开展培训。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布了96个烘干点位,方便农民就近烘干。
枣阳市胜阳农资专业合作社正是其中之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烘干车间内热浪扑面、机声轰轰,12台15米高的烘干设备一字排开,一车车“拖泥带水”的鲜玉米粒和湿谷经历着“奇妙变身”。
“这是今年新上的智能烘干线,只要点下按钮,湿谷就会被自动提升到相应的烘干仓。”周伟介绍,烘干塔搭载的水分检测仪可实时监测谷物含水率,只要在作业前设定好干燥温度、目标水分值等,设备就能精准调控,自动烘干。“15个小时后,湿谷达到最佳干燥状态,再启动传送带按钮,就可以抽风出粮了。”周伟称,相比传统晾晒,机械化烘干既能减少粮食损耗,更具备节省场地、降低人力等优势,全程只需要两三人。
长一智,源于“吃一堑”。周伟回忆,2023年秋收,当地遇到连续一周的阴雨天,合作社收获的4800多亩水稻和玉米来不及晾晒,有近8万斤粮食霉变和发芽。“收上来的粮食因雨造成减收,让人心疼!”周伟意识到,必须购买烘干设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于是,合作社投资520万元,购置12台烘干机,并配套烘炉、清筛机、提升机和电力设施等。
“雨后收的稻谷,存放时间不能超过3天,得抢时间烘干。”周伟介绍,自9月上旬以来,合作社已连续烘干作业44天,每天三班倒,每班四人,人歇机不停,日烘干量达600吨,最大限度减少了农户的损失。
在枣阳,近百个烘干点开足马力、昼夜不停,每批次的烘干能力达1.1万吨。凭借争分夺秒和全链条高效应对,“丰收在望”稳稳地化作了“丰收入仓”。
每一粒归仓的粮食,都是对汗水的最好告慰,都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实的贡献。今年,枣阳市秋粮面积155万亩,其中水稻74万亩,玉米78万亩。截至目前,玉米抢收完毕,水稻收获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