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考学子填报志愿,不少朋友询问我草业专业的冷热与前景。我本是草业专业毕业,现为草业学院教员,理应给出硬核解答,不料竟一时语塞,不知该从何说起?
1950年,中央大学畜牧系主任王栋先生,在他的《牧草学通论》的扉页上写道“肉皆是草”。当时,配方饲料与饲料工业尚未出现,猪禽等杂食动物的饲料来源中,还有不少草料成分。而今天的猪禽养殖,已经完全变成“ 耗粮型”(玉米+豆粕)畜牧业了。不过,奶类、牛肉、羊肉等大宗食品,都是由草转换而来的,可以统称为“草食性”畜牧业( 或“节粮型”畜牧业)。
那么,至少可以认为“奶皆是草”,因猪禽不产奶,而主流的牛奶(包括牦牛奶、水牛奶等),以及非主流的羊奶、马奶、骆驼奶等,都是草食畜牧产品。令人奇怪的是,在一个人人饮奶的时代,世人却“只知道有奶,不知道有草”。没有草业的强力支撑,必然没有奶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的数据显示,国内鲜奶生产量持续走低,但奶产品消费却持续走高,供需两端形成了强烈反差。多缘于国内饲草成本过高,成为现代化奶牛养殖的瓶颈。
除了奶业之外,牛肉、羊肉等草食畜牧产品,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城市化率和人均收入的双向提高,人们餐桌上的猪肉、禽肉比例在缓慢下降,而对牛肉、羊肉等多元化肉类的需求,已经出现可以预见的增长空间。熟不知,牛羊肉要走下奢侈品的神台,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即以较低价格形成对猪禽肉的替代),必须有赖于饲草产业的强盛,以快速降低牛羊养殖成本,提高草食畜牧业产能。
加之近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粮食安全进入紧要窗口期。显见的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 饲料粮安全”,在于猪禽等耗粮型畜牧业比重过大,在于牛羊肉等草食畜牧产品的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粮食安全不光是技术卡脖子,更重要的是农业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失调。而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于提升畜牧业的比重;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又在于提升草食畜牧业的比重。一言以蔽之,关键还要看草业。
说到这里,文章开头的问题或已有了答案。草业专业所具有的广阔前景,并不是因为我的屁股坐在了草业学院的板凳上。
考生们还需要知悉的是,草业作为朝阳性专业,又绝不是个新兴学科。自从解放前,王栋先生在中央大学教授牧草学;到解放后,任继周先生在兰州建成中国草业科学人才集散地,历时近一个世纪。该学科经历了牧草学、草原学、草业科学、草地农业等多次迭代;农、林、草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几乎涵盖西北、西南所有省份;现代化饲草产业、草食畜牧业也已初具规模。第一代草人、牛人、羊人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者不再是拓荒者,而是“借得青翼上青天”。
任继周先生多年前曾表示,草地农业的实现“需要大决心、大魄力,再加上大耐心”。其实,在新近的政策文件中(如十四五规划、一号文件等),已经对饲草产业、草食畜牧业等进行了专门的顶层设计,几乎完全采纳了任先生等老一辈草业人的建设意见,说明共识已经初成。当然在实践端还要破除很多体制机制的障碍,以及应对认知层面的诸多分歧。但 我们新一代草人应该更加乐观,相信草业的 未来已来。
农业、林业、草业,是植物性生产的三大基本形式。居然有不少网友写信问我,“草学”是不是个“书法”专业?但愿如此荒诞的问题,不会在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反复出现。
2023年7月1日
于兰州芃草间
(甘肃东部农牧交错带的饲草种植)
(在草颗粒加工车间调研)
(调研途中的邂逅)
作者简介
赵安之,先后获得兰州大学草业经济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硕士、兰州大学法律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博士。曾担任村支书、第一书记,著有作品集《祁村奋斗》、《基层干部读水浒》等。博士致谢《可怜无数山》、典礼发言《以最卑微的梦》发布后,有幸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