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宜兴市的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反映其子就读小学的家委会与教师联合策划的“十岁成长礼”项目被指责为“乱收费”,共计预算达7399元。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和质疑。
网友分享的家长群聊天记录中显示,家委会列出了活动的费用清单,具体包括:1. 教室布置费:1500元;2. 摄影摄像费:1800元;3. 伴手礼:2067元;4. 蛋糕:428元;5. 旺仔定制:350元;6. 水果切盘:954元;7. 鲜花费用:300元(鲜花费用为预估,实际金额多退少补)。按照此次活动的预算,每位学生需支付147.98元。
对此,宜兴市教育局表示,经过调查,确实存在成长仪式活动,但并未收取任何费用,指责这笔收费乃家委会私自进行。教育局强调,班级老师并不在收费微信群中,家委会没有权利进行收费,因此家长们无需关注此事,孩子可以直接参与活动。
然而,许多网友对教育局的回应并不买账,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其中有人讽刺说,学校频繁组织各类活动,是否只为了从学生和家长身上获取财务收益?资金究竟从何而来?
一些家长认为,家委会不过是替学校承担责任的工具,由于其成员均经过学校和教师授权,因此在收费问题上,学校与老师是否存在失职之嫌?即便家委会成员并不知情,是否也不能逃避责任?
有网友对教育局的表态表达了不满,提出学校与老师本应有权力去规范与整治家委会的行为。家长们又如何判断家委会的要求中哪些是可以忽略的,若真是学校或老师的要求,家长岂非因而失误?
相对而言,也有声音认为,举办成长礼在某些地方是传统习俗,象征着重要的成长节点,150元的费用并非过高。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争论,不在于收取的金额,而在于收费的合理性和家委会为何敢于收取该费用。
在近年来,教育领域中“乱收费”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通过家委会的方式进行。而当事件被曝光后,处理结果通常是教育部门认定为“不当收费”,要求退还相关费用,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根本原因在于,曝光后的相关人员往往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学校对家委会的管理缺乏力度,致使家委会和教师在利益驱动下继续进行不当收费。
以这次宜兴市教育局的回应为例,仅限于告知公众该校的成长仪式活动并无收费,并指责个别家委会私自收费,且称教师并不知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家委会是在学校和教师授权下成立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对其运作负责,轻描淡写的“老师不知情”是否具备合理性?学校与教师难道不应加强对家委会的管理?
倘若这次“乱收费”事件不了了之,未来的类似事件只会更加频繁。更何况,如果家委会的运作得不到规范,其他家长又该如何判断哪些要求是可以忽略的,哪些又是学校或老师的明确指示?这无疑在制造困扰。
习惯应是连接家长与学校桥梁的家委会,若反而增加了困扰与矛盾,那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不如实施解散为佳。
对此事件,你有何看法?欢迎分享你的观点。